苗偉明認為,在防範網絡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方面,當前學校和家長比較警惕暴力、色情的危害,但卻忽視了網絡虛擬性對孩子行為隨意性的影響。“人都有隨意性,需要社會的規範來控制。但是在網絡中,特別是網絡遊戲中,可以隨意地殺人,隨意地扮演各種角色,沒有現實中的規範,長期在這種環境裡面,隨意性會被無限地放大。”苗偉明指出,未成年人正在培養行為規範過程中,如果長期受網絡影響,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隨意性就會變強。
苗偉明指出,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了很大壓力,這種壓力要宣洩,但是青少年沒有宣洩的途徑,就很容易情緒波動,在某一個點爆發出來,就是所謂的挫折攻擊。挫折攻擊對內攻擊表現為傷害自己,對外攻擊就表現為暴力。
調查顯示,在受訪者看來,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還包括:一些學生不受學校關注、社會暴力文化的示範作用、師生間缺乏理解和信任、施暴學生本身沒有受到尊重、受害學生不懂有效處理、青少年過早產生感情糾紛等。
應該如何杜絕校園暴力事件?調查中,50.9%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家校聯繫,學校了解學生家庭情況。48.2%的受訪者認為學校要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46.1%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對老師和學生的法制教育,41.6%的受訪者提出對受害和施暴學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38.4%的受訪者認為應教育學生正確應對暴力事件,36.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35.4%的受訪者認為應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幫學生排解不良情緒,29.3%的受訪者建議家長優化教育方式,26.1%的受訪者認為優秀的校園文化很重要,25.2%的受訪者建議控制影視作品的暴力場面,25.1%的受訪者認為教師應學會正確處理與學生的關係。
王祺認為,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應當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校和家長可以把發生的校園暴力當成案例來分析、思考,因時制宜地教育孩子。他還指出,老師、家長,還得從情感的角度強化對有暴力傾向學生的教育,讓他們尊重生命、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法治教育是外在的強制力,感恩教育、愛的教育是內在的教育”。
苗偉明認為,社會應該重視網絡導致的青少年行為的隨意性。他還提醒學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在矛盾中盡可能選擇回避,與同學們和諧相處,同時要學會求助。“家庭、學校、社會也要讓學生知道他們自己是受保護的,要告訴學生們碰到問題怎麼去求助,用什麼方法求助,同時要鼓勵他們勇敢求助”。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