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華中,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
1938年8月,徐海東病重離職,回延安休養。343旅685團團長楊得志任344旅副旅長、代理旅長。689團歸建後,688團又被調出,於1938年11月東進魯西北,開始接受386旅陳賡的指揮。1939年1月,該團參加冀南香城固誘伏戰,圓滿完成正面阻擊和最後圍攻任務,配合兄弟部隊打出了一個平原反"掃蕩"的成功戰例。留在晉東南的344旅主力也在1939年下半年在129師統一指揮下,投入到反日軍5萬餘人重兵的"掃蕩"作戰中,後參加邯(鄲)長(治)戰役,鞏固太行抗日根據地。
這一年秋季,日軍相繼占領廣州、武漢,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將大部分的兵力從正面戰場轉向八路軍、新四軍堅持的敵後戰場。中共中央召開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據此,八路軍115師主力逐次挺進山東。年底,344旅先後組建了獨立團和特務團,該旅已下轄有5個團。
1939年3月,344旅代旅長楊得志、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旅直工兵排、炮兵排及部分幹部共百餘人,由山西高平挺進冀南、豫北,在河南濮陽與旅獨立團、特務團及冀魯豫邊游擊隊一部會合,組成115師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委,開始創建冀魯豫邊區平原抗日根據地。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命令,以344旅和冀魯豫支隊為基礎,組建八路軍第2縱隊。縱隊部由原344旅部組成,另由下屬的687團、689團機關各抽調一部分人員組成344旅新旅部。2縱下轄新編第1、2、3旅和344旅,總兵力2.5萬人。司令員由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兼任,政委黃克誠,楊得志任副司令員,韓振紀任參謀長。從此,八路軍老344旅升格為軍級建制。
2縱成立後,黃克誠考慮到2萬部隊集中在冀魯豫邊區施展不開,不利於今後的發展,遂根據中央"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向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建議:將第2縱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堅持晉東南根據地鬥爭,另一部分越過隴海路,向華中發展。3月,毛澤東致電朱德、劉少奇,完全同意"將344旅調隴海路南增援華中","應速開動"。4月,黃克誠留新1旅堅持晉東南根據地鬥爭,自己率2縱機關和344旅東出太行,於月底進入河南濮陽,與那裡的新2旅(原冀魯豫支隊)、新3旅會合,組建冀魯豫軍區,黃克誠兼軍區司令員。
6月,楊得志留在冀魯豫軍區,2縱機關從軍區機關中分出,黃克誠率344旅和新2旅分兩個梯隊跳出日偽軍2萬多人"掃蕩"的包圍圈,繼續南下,先後到達渦陽以北之新興集和渦河邊的李園、趙旅屯一帶,與新四軍彭雪楓的第6支隊會合。按照中央軍委命令,這兩支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下轄第2、4、5、6旅。其中2旅和4旅都是原2縱的。7月底,中央軍委電令黃克誠留一個旅在彭雪楓處,執行"向西防禦"任務,自率一個旅進軍皖東北,執行"向東發展"任務。於是,八路軍第4縱隊重新整編,黃克誠帶來的領導機關分出,和第2旅及第4旅687團越過津浦路,與先期進入皖東北的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會合。這個蘇魯豫支隊可不簡單,前身有共產黨領導的最早武裝——葉挺獨立團,紅軍時期為紅1軍團第2師,抗戰爆發後,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在所有的共產黨抗日隊伍中,其歷史是最老的,也是最早南移的八路軍主力部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