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值此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短史記》推出抗戰特刊,自七七事變至九三勝利日,選取三十個重要的抗戰節點進行解讀,力求勾沉隱沒不彰的史實,再現真實的抗戰勝利之路。此為第三期《紅軍改編》。
西安事變前,兩黨公開打、秘密談,一直沒有結果西安事變前,兩黨公開打、秘密談,一直沒有結果。
淞滬會戰爆發一周後,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委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3師,每師兩旅,每旅兩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8月25日,中革軍委亦發布命令,宣布紅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
紅軍改編,是抗戰初期全民族共同抗日的一大標誌性事件。不過,這場改編背後,其實也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複雜背景。
國共兩黨之間關於“改編”的談判,至晚可以追溯到1936年1月。當時,國民政府駐蘇武官鄧文儀,曾受蔣介石指派,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就兩黨恢復合作、共同抗日等問題有所磋商。稍早一些時候,1935年12月3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曾寫下“總之,今年中心工作為剿匪,可說已達到七分成功,明年則可以抗倭為中心”等語;在更早的7月份和10月份,蔣還曾多次指派孔祥熙前往蘇聯駐華大使館,試探中、蘇合作抗日的可能性與具體方式。
在1936年1月3日鄧文儀與潘漢年的談判中,國民政府開出的兩黨合作抗日的條件是:“一、取消蘇維埃政府歸順南京;二、取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三、共產黨可以存在,或共產黨全部加入國民黨;四、改編後的紅軍全部開赴內蒙前線地區駐防抗日。”③稍後,陳立夫、曾養甫、諶小岑等人,均先後奉命與延安就合作事宜進行接觸。延安方面此時雖與張學良方面達成統戰,正在醞釀“西北大聯合計劃”,認為南京方面要求紅軍開往外蒙邊境,是想要“導火日蘇戰爭”,但原則上也並不反對兩黨進行接觸。故談判雖然艱難,但至1936年夏秋,也終於逐漸進入了兩黨高層接洽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