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時期,雖然兩黨就“合作抗日”事宜始終沒有中斷秘密接觸,但公開的軍事衝突也同樣始終存在。而且,秘密談判的條件也常常因公開交戰的結果而有所變化。如1936年10月,因紅軍之西路軍在“寧夏戰役”慘敗,國民政府提出的合作條件也變得更加苛刻,不但要求“對立的政權和軍隊必須取消”,紅軍也只能“保留三千人之軍隊,師長以上領袖一律解職出洋……”而在11月胡宗南的一個整旅被殲後,陳立夫亦帶來了新的合作條件:紅軍可保留至3萬人。簡言之,秘密合作談判與公開武力衝突並存的狀況,自1935年底開始,大約持續了一年有餘,二者互相牽制也互相促成;直至“西安事變”爆發,這種雙線並存的情況才被打破。
事變後,蔣介石改換策略,企圖成立新黨加入共產國際
“西安事變”後,關於國共合作,國民政府方面有了新的考慮。這種考慮就是:如何通過與延安的合作,更多地爭取蘇聯的支持。所以,在1937年3月26日,蔣介石竟對周恩來說出了“中國共產黨不必說同國民黨合作,只是同他個人合作”的驚人話語。據《周恩來傳》:
“他(蔣介石)這次談話中著重的主題是:要中國共產黨不必說同國民黨合作,只是同他個人合作。他這樣表示:希望中共這次改變政策後,與他永久合作,即使他死後,也不要分裂,免得因內亂造成英、日聯合瓜分中國;因此,要商量一個永久合作的辦法。”
除此之外的其他問題,譬如紅軍的改編後的人數,蔣介石表示“都是細節,容易解決”。蔣不談“兩黨合作”,而要求共產黨“同他個人合作”,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蔣介石此時正在謀劃另設“三民主義青年團”,以取代喪失了號召力的國民黨——陳立夫曾建議在“三民主義青年團”前面冠以“中國國民黨”字樣,結果被蔣痛罵:“有你這‘中國國民黨’幾個字,人家就不來了。我看就是用三民主義來號召的好,用我的名義來號召的好。”由此不難看出蔣對“國民黨”號召力的悲觀判斷。
其二,蔣實際上是希望通過將中共納入以自己為領袖的新黨之中的方式,變相取消共產黨的獨立性,並進而使這一新黨,取代中共在共產國際中的地位。1937年6月4日,周恩來赴廬山與蔣介石再次面談。據周恩來的匯報總結,蔣在會談中的主要意見是:
“1、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由蔣指定國民黨的幹部若干人,共產黨推出同等數量之幹部合組之,蔣為主席,有最後決定之權;2、兩黨一切對外行動及宣傳,統由同盟會討論決定,然後執行;3、同盟會在進行順利後,將來視情況許可,擴大為國共兩黨分子合組之黨;4、同盟會在進行順利後,可與第三國際發生代替共黨關係,並由此堅固聯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