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福州8月26日電(記者 黃博寧)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教授吳巍巍日前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上對閩台宗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給予七項建議。他認為在閩台宗教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以加強閩台合作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原則:
1.明確市場定位,制定科學規劃。閩台開展宗教文化旅遊不能只局限在閩台內部,而是應該放眼於全國,甚至全世界。從全國範圍來看,閩台民間信仰文化是獨具特色的。而且隨著福建移民的擴散,福建的民間信仰影響範圍也遍及世界。“數以千萬的以閩台為祖地的海外華人,是閩台穩定的旅遊客源,也是閩台民間信仰文化持久的欣賞者和交流者。東亞、東南亞、南亞、北亞等儒釋道文化影響地區的遊客也是閩台民間信仰文化的拓展客源市場” 。
2.完善法律法規,規範宗教場所管理。相較於福建民間的宗教活動盛況,相關的宗教管理的法規還是相對滯後的,特別是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管理。一些大型的宮廟會涉及到人員管理,信眾捐獻管理等實際問題。當在這些地方開展旅遊活動時,問題則更加複雜:比如宮廟的修繕維護誰來負責、旅遊收益如何分配、景區與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界限、遊客與香客的管理等等。在這方面,大陸可以借鑒台灣的相關管理辦法,組織管委會或者基金會等類似機構,盡量減少行政干預,採用政府監督與社會監督的辦法來靈活應對。
3.加強內部合作,實現點—線—面結合。首先要加強福建省內部各縣市的合作。福建神明多而分散,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神明,也形成了各自的習俗。在旅遊規劃中就需要去粗取精,將優勢神明及特色習俗分類出來重點開發,如湄洲的媽祖、福州的臨水夫人、東山的關帝、安溪的清水祖師、青白礁的保生大帝等。但是這些神明各自分布相對分散。旅遊管理部門應該統籌規劃,首先應該統一同種神明旅遊資源,避免長期出現的“祖廟”、“第一”之爭。然後在區位相近的神明之間加強合作規劃,由點及線,形成一定規模,再逐漸擴展至互相重叠,由線及面。
4.活躍管理思想,開發特色旅遊。宗教信仰及其習俗文化是在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貼近人民生活的俗文化,具有多源的兼容性和濃厚的人情味。因此在開發旅遊產品時要盡可能的發揮閩台宗教的這種特點,開發出貼合遊客心理需求、具有參與性的體驗式旅遊產品。如民間宗教信俗活動,在保持信仰習俗本真的前提下加強遊客的參與性,寓教於樂,讓遊客既了解了信仰文化,又得到了放鬆。舉例觀之,莆田市推出十三道媽祖宴菜,這十三道菜均取材莆田本地食材,又與媽祖文化相契合,遊客在品嘗美味菜肴的同時體會了媽祖文化之美,比一般的聽故事更能深入人心、回味悠長。閩台神靈系統複雜,分布較為分散,遊客難以對閩台宗教信俗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