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江說,明仁天皇8月15日在東京武道館舉行“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發表講話說,“在回顧過去、對先前戰爭深刻反省的基礎上,我殷切期盼戰爭慘禍不再重演”。天皇的講話與安倍的講話應該沒有進行過事先協調,其平和語調符合戰後憲法賦予他的角色:在日本國內政治中僅發揮象徵性作用,超脫於國內政治紛爭,不偏向任何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天皇近些年就歷史和日本戰後走向問題公開表態,有兩個比較集中的時段。一次是在2005、2006年間,也就是小泉純一郎執政期內,時任日本外相麻生太郎籲請天皇參拜靖國神社,天皇公開講話要求“正確認識歷史”。再一次就是當下,從年初明仁天皇、德仁皇太子先後發表談話呼籲以戰後70年為契機“充分地學習”、“謙虛地回顧”戰爭歷史、思考日本的走向,到8.15紀念日強調“深刻反省”。天皇必須保持“中立”、中庸,他出來說話,就說明他頭腦中產生了日本可能會“跑偏”的擔心。當然,天皇就歷史問題施加影響也是出於自保的考慮,皇室非常清楚裕仁天皇在二戰期間做了什麼事,擔心圍繞歷史問題重新掀起辯論會把皇室罪責問題再次挑起來。
濃重的國內政治考慮
楊伯江認為,從內容設計看,安倍的戰後70年談話帶有濃重的國內政治考慮。7月16日日本國會眾議院審議通過了“新安保法案”,之後安倍的國內支持率一度下降至32%。今後一個時期,日本國內政治議程對安倍的“利空因素”比較集中,包括業已起步的核電重啟、2016年的參院選舉、2017年的上調消費稅計劃等,都會招致反對,對安倍執政地位都是減分點,安倍必須想法設法把自己的支持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加注重將對歷史問題的表態應用於現實政治。他在電視直播中表現得極其“懇切”、“沉痛”,把大量歷史情懷注入談話,打溫情牌,還突出強調“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擔負起繼續道歉的宿命”,暗示日本不必永遠道歉下去,確實感染、迷惑了不少思想單純的日本民眾,包括青年一代。這個談話一經發表,便在日本國內贏得了44.2%的較高支持率,把內閣支持率拉升了約五個百分點,應該說是得計的。
楊伯江進一步介紹了他對安倍晉三思想觀念及執政地位的看法:安倍是個堅定的、右傾的民族主義保守派政治家,於私、於公都是很強的歷史傳統、血脈基因的代表者。他在自民黨創立前一年(1954年)出生,打小深受其外祖父、已故前首相岸信介的影響,繼承了家族的政治衣鉢和自民黨的思想傳統,拒不承認日本是單純的侵略者,不允許日本走向沉淪,立志制訂一部真正屬於戰後日本的“自主憲法”,執意把有關信念注入現實政治。安倍在2006至2007年的第一個首相任期內經歷了重大挫折,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重新複出,第二次上任後的表現令日本政壇刮目相看。他不僅提出“奪回強大日本”的口號,核心價值觀更加堅定,而且有了相對系統的經濟和社會改革政策,當然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處理國內國際問題的技巧也變得老道、嫻熟。現在我們國內一些媒體對安倍的報道評述比較簡單化,甚至將安倍“臉譜化”、“小丑化”,這種傾向並不可取。安倍此人絕不簡單,否則也不可能在空前複雜的日本國內形勢下在首相寶座上一坐幾年,而且還將繼續坐下去。輕敵,乃兵之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