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智庫人語:中國應培育濃厚的智庫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7 00:32:59


 
  反過來講,真正優秀的智庫學者,在學術論文上也不可能差到哪裡去,對金錢的需要也不可能是第一訴求。學者真正需要的,是決策者與同行的尊重,以及來自社會的尊敬。後者也無法用幾萬元的獎勵,或一篇學術論文的職稱考核所替代。

  關鍵是智庫文化機制的建設

  筆者曾就"靠怎樣的制度建設來激勵智庫學者"這一問題,咨詢過幾十位歐美一流的智庫專家和管理者,比如每篇奧巴馬總統、默克爾總理的批閱,在智庫裡值多少獎勵呢?每當聽到這個問題時,對方都會報之一笑,或很尷尬,有的還對筆者這個問題表示不解。

  對方通常的回應是:"如果能得到總統或總理的批閱,本身就是激勵,為什麼所在機構還要再獎勵給學者本人金錢呢?"有的則告訴筆者,青年人想成為智庫學者,或者當初希望投身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是自我激勵。所有歐美智庫學者都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樣會成為政府決策者的座上賓,甚至通過"旋轉門"成為內閣成員,還有可能成為企業界的禮遇者,成為億萬富翁的捐款對象,這些預期都是最好的激勵方式。

  不少歐美智庫的朋友還透露,在歐美國家,智庫是思想生產的高風險、高回報行業。沒有任何一家智庫像大學那樣具有tenure(終身教職)制度,幹不好就走人,幹得好則風光無限。但仍然有很多人願意成為智庫學者,并且以加入智庫為榮。

  近年來,筆者在歐美國家結識的幾位智庫學者朋友均是70後,有的甚至還不到40歲,因為他們的優秀表現,已被選拔進內閣,擔任副助理國務卿、副助理國防部長等職,而同齡的中國智庫學者有的還在為職稱忙活,這實在是令人唏噓。

  歐美智庫人對激勵的看法給我們的啓示是,以金錢和參照學術論文為激勵的思考邏輯,從本質上看,仍然折射了中國目前浮躁的、冒進的研究氛圍。事實上,讓更多研究者加入智庫的激勵辦法,是通過一系列機制建設,打造一個受人尊重的行業文化。在這裡面,物質獎勵雖然很重要,但關鍵還是通過機制與文化構建,來讓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同這個行業,以從事智庫職業為榮。

  這種機制文化包括高層領導者的實際認可,決策層與知識界的良性互動關系,靈活人性化的薪資體系,以及社會對從事智庫研究者的贊許與美譽度。

  以當下的流程與機制為例,目前通過各部委下文至高校或智庫機構提出研究需求,再由高校或智庫機構落實到學者個人的實際效果,往往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原因并不在於決策機構不支付稿酬,而在於決策層往往只有索要,沒有反饋;只有單向要求,沒有雙向互動;只有短期訴求,沒有長期機制。這樣的互動邏輯無法滿足知識分子的本源需求,即獲得尊重。漸漸地,許多學者的積極性不高,或敷衍了事,或流於形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