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來,有兩種道德推理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後果主義和絕對主義。前者衍生出功利主義的倫理觀,後者導致理性至上的思維定勢,但都無法引導人類走出道德困境。心文化的道德判斷及引導體系,既不是外在的功利追求,也不是蒼白的理性說教,而是基於對人心、人性的全面認知和啟發涵養。佛教在這方面尤其具有豐富成熟的經驗。
佛教之所以被稱作“內明”,正因其有一套系統有效的對內認知方法。通過戒定慧的修持特別是深入止觀,可完整認知內心並徹底斷除煩惱。無論是法相唯識學對具體心相的透徹分析,還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終都令人們趣入無我真相、破除我執虛妄。大乘佛法還通過菩提心的引導,啟發人們將私欲善巧轉化為追求無上正覺、利益無量眾生的善法欲。在起心動念之際將個人欲望轉化為追求真理的內在動力,因此具有很強的自我道德約束力。
3、心文化的現代啟示之三——融通世界文化
隨著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族群、不同區域在更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層面不期而遇。如果人類不能形成開放多元、交流互鑒的文化氛圍,那麼文化領域的衝突勢必持續不斷,從而波及經濟與政治,成為世界動蕩不安的根源。佛教心文化在凝聚中華文明、融通世界文化方面具有特別的優勢。
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年)在《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裡這樣評價:“佛教在亞洲起到了偉大的文明融合的作用。”古代“絲綢之路”留下過中外高僧西去東來的足跡,近現代海峽兩岸流動著同根同源的漢傳大乘佛法。在全球化時代,佛教更以其內在的超越性與開放性成為化解文明衝突、溝通東西文化的使者。
為何佛教具有如此深廣的現代價值呢?正因其在產生傳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兩大原則:以心為歸,以人為本。因為重視人類心靈的究竟覺悟和徹底解脫,所以無論是原始農業社會還是現代工商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佛教給予人類社會的指引都會深入觸及生命的本質存在,給人們帶來全面審視和超越自我的真正可能;因為自他不二的平等慈悲,人們可以在佛陀的慈光悲願中傾蓋相交乃至傾心相賞;因為“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圓融智慧,所以無論是大陸台灣、古代現代,佛教都能在契理契機、隨方毗尼的度生方便下靈活開闔,與各地的本土文化迅速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