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傳統文化是實現兩岸統一的基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8 09:09:17


 
  台灣的文學和藝術,深受大陸本土文化的影響。台灣的新文學運動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它以“五四”新文學理論為指導,以“五四”新文學作品為創作範例。如被人們譽為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以及吳濁流、楊逵等人,都深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台灣的戲劇,一向有大戲小戲之分,無論大戲小戲,均脫胎於中國古代的傳統戲劇,其題材多取材於明清小說,內容主要是表現古代忠、孝、節、義的傳統觀念,其服飾、道具、表演形式與中國古代戲劇一致。台灣的音樂,有所謂的聖樂、十三腔樂、郎君樂、南管樂、北管樂等多種,其實都是地道的中國傳統音樂。其中,聖樂相傳為孔子時代之遺樂,只能在祭祀盛典時演奏,南管樂為中國南方通行的音樂,北管樂則起源於中國北方。由此觀之,台灣的文學、音樂、戲劇都與大陸的同一藝術形式有著深刻的淵源和明顯的承繼關係。

  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人為地造成了海峽兩岸的分離和對峙局面。但這種局面割斷不了兩岸同胞的血肉聯繫,割斷不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60多年來,海峽兩岸人民都在各自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下,繼承和發揚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促進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從目前台灣文化領域的情形來看,台灣的學術、文學、音樂及戲劇、電影、電視藝術等都有某些獨特的成就,與大陸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在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台灣興起了“鄉土文學”運動,產生了一批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吳濁流、鐘理和、陳映真、白先勇等人的作品先後在大陸出版,而瓊瑤、三毛、林海音等人的作品,更在大陸青年中風靡一時,成為一種時尚。自70年代以來,台灣的音樂工作者在中國民間歌謠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作了大量格調健康、節奏明快的校園歌曲和其他抒情歌曲,對中國當代音樂藝術的普及與提高作出了貢獻。台灣的電影、電視藝術發展也較快,藝術手法多種多樣,但就其內容而言,仍以表現中國人的民族感情、倫理道德和人際關係為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近些年來,台獨勢力的某些頭面人物,置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共同開發台灣的歷史以及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地緣、血緣、文化關係於不顧,在文化觀上喪心病狂地拋出一些荒誕不經的謬論,並利用修改教科書等手段企圖將“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對立起來,割裂二者的必然聯繫,片面強調“台灣文化”的特殊性,抹殺二者的共同性,以凸現“台灣文化”,淡化“中華文化”,並明目張膽地宣稱要“以台灣經驗創造適合於台灣人的新文化”。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向台灣民眾灌輸“台獨”意識,有計劃、有預謀地在社會各個領域清除象徵中國的各種標誌,如口號、符號、特征、圖案和名稱等,借以營造“台獨”的文化、心理、社會環境。台獨勢力推行的種種“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活動,比赤裸裸的“政治台獨”主張更具欺騙性,其目的在於片面強調台灣歷史文化的特殊性來否定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定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從歷史上、文化上把台灣與中華大家庭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從而為他們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台灣獨立”製造理論依據。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說明,漢族和原住民人民一起創造了台灣文化,台灣文化是構成中華文化集合的一個區域文化,是中華文化長河中的一個支流。海峽兩岸人民同文同種,血肉相連,休戚與共,都是龍的傳人、炎黃子孫。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兩岸人民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歷史淵源,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