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曾學文:文化復興的兩岸當代聚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0 10:04:42


 
  一.需要對台灣的現狀有深入的了解

  當兩岸交流頻繁而密集,兩岸資訊不再封閉的時候,我們常以為我們很了解台灣,其實不然。連戰先生“破冰之旅”重回母校,其中一個細節,我們把一個原本非常好的、可以勾連起兩岸對共同文化崇敬的時機給弄砸了。後宰門小學讓一群小朋友表演了激情洋溢地詩朗誦《連爺爺,你回來了》,第二天便成為台灣全社會的一個政治笑話,大小媒體都在重複播放小學生“無比真誠而誇張”的朗誦畫面。政治人物更以此為題大肆渲染:“能跟這樣的大陸統一嗎,嚇都嚇死了!”

  我舉這個例子想說明我們對台灣的文化生態並沒有深入的了解。“詩朗誦”在中國是有特定的歷史語境和歷史意義的,尤其在革命年代和高昂的時代,詩朗誦起著鼓舞人們鬥志的作用,詩朗誦也成為大陸一種藝術形式延用至今。而台灣,自50、60年代“反攻大陸”之後,詩朗誦便被社會所摒棄,成為百姓反感的藝術樣式。我們的本義是想用最真誠激昂的方式來迎接連戰先生,但因為不了解台灣的文化狀況,讓一個可以很好展示中華文化對接的機會給破壞了,把原來可以借連戰訪問大陸的之機拉近民眾的距離,又疏遠了。我在想,如果我們讓小朋友吟誦有是唐詩“少小離家老大回”,是不是一下子把兩岸的文化串連了起來? 

  我們不缺乏好的交流機會,但因為一些細節而常常讓兩岸交流留下遺憾。作為兩岸交流第一線的基層工作者,又是生活在台灣人員較多的廈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讓我們可以接觸較多的台灣同胞,比較有機會深入了解台灣同胞的心態,在熟悉的朋友間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

  “兩岸交流常常是雞同鴨講,各種交流會議,大陸永遠都在講‘兩岸一家親’,台灣全部在講文化創意產業,永遠說不到一快……”

  兩岸一家親是歷史事實,但如果每回見面都不斷地強調我們是一家人,多了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兩岸交流的目的原本是使陌生變成熟悉,把防衛機制讓路給信任基因,建立了彼此的親切感,但過於高調的親密反而會使人變得不信任,讓對方總懷疑我們的目的性。兩岸關係如同人與人的交往,親密的階段,往往也是敏感的考驗。這個節骨眼上,可以讓好感轉成堅實、經得起考驗的信任基礎,卻也可能輕易就破壞了好感,使得彼此失望。兩岸長年隔絕,社會背景不同,語言既同又異,基本的大同上有著關鍵的小異,正是最容易產生誤會。過於親熱的語言,不僅不能貼近心態,有時候會增添更大的疏離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