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林富男:以南台灣為丕基 加強兩岸藝文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5-12-14 00:36:32


 
“高雄蛻變為工商文藝大城”

  位處國境之南的高雄,城市發展的歷史有百餘年,由於日據時代開發高雄港所致,將高雄以現代化城市格局作都市建設,充滿了工商與貿易的活力,人口快速增長,在1979年升格為直轄市,超越了台灣省會台中及台南這座自鄭成功時代以來,充滿歷史文化的古城,躍為台灣的“海洋首都”。

  倘以人體來比喻台灣,台北是大腦,高雄是心臟,這顆心臟提供台灣經濟發展的條件,在日據時期是透過高雄港作為台灣的經濟輸送帶,並配合當時戰爭物資需要,從糖廠、水泥廠、煉油廠、造船所、鋼鐵廠、造紙廠等,完成高雄初步的重工業化;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發展12大建設,高雄開闢臨海工業區與加工出口區,成為以重工業為主的台灣第二大城。

  由於長年來,國民政府的政策“重北輕南”,導致台北資源豐富,形成了南北落差很大,九○年代高雄的資深藝術家洪根深撰寫高雄現代藝術的發展史,書名就叫做“邊陲風雲”,即以“邊陲”意指高雄於台灣政治經濟的處境。

  三十年前人們對高雄的印象,存在著是一個以港口貿易、重工業為主的工商大城,充滿了來自各地的移民與活力,也常被譏為“文化沙漠”,因此激起高雄在地藝文人士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例如台灣解嚴後第一個人民團體“高雄市現代畫學會”就是在高雄成立;現在高雄還有“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組織了高雄80多個藝文團體,其中有55個政府立案的藝文團體,亦是台灣唯一的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相當於大陸的文聯,此皆對高雄的城市景觀、藝文活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雄的文化藝術發展,筆者也概均參與其中。1985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先生,便提出以“文化立市”為施政主軸,對文化建設不遺餘力,此間筆者任高雄市政府顧問職。鑑於當時的內惟埤,工廠違章林立,雜亂不堪,便向蘇南成提議,可將內惟埤及周邊土地整體規劃,用來蓋美術館,獲得他大力支持,因此高雄市政府透過土地重劃的方式,取得用地,方有今天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迄今仍為南台灣唯一的美術館,翻轉了高雄在台灣的文化地位,從此藝文人材大舉往高雄流動,帶動藝文的興起。

  九○年代高雄各大專院校的美術與設計相關科系成立,孕育當代美術人材,複合式的中小型藝文替代空間也迅速成長,結合藝文展演的主題咖啡館成為重要的實驗藝術場地;1998年時任高雄市長的謝長廷先生,與南台灣的藝術家緊密合作,以城市美學為概念,建構愛河文化流域,大力發展公共藝術,翻轉了高雄城市景觀。

  高雄又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將廢棄的老舊廠房進行活化,成為藝文展演空間與民眾遊憩的場地,如橋頭糖廠、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紅毛港文化園區等,以及高雄著名的“駁二藝術特區”,被比喻為高雄的“798藝術區”。今日看來,文化建設雖經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有所成,然其開花結果,豔比桃李,“高美館”與“駁二”已雙雙成為高雄市最具人氣的藝術指標場域,不僅培養了大量的藝術欣賞人口,也促進優秀的藝術創作人才往高雄移動,奠定港都城市美學軟實力的基石。由於具有南台灣唯一的公立美術館與大型文創園區,未來還將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期待高雄能成為南台灣藝文人材匯聚的軸心城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