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新聞發言人團隊工作的張靜(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為準備重大事件、活動的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的團隊會提前搜集輿情,備好“口徑庫”,並隨時更新。對於一些年紀較大的發言人,將“口徑庫”爛熟於心其實也很辛苦。
董關鵬告訴北青報記者,幾乎所有的新聞發言人,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都會鎖定重點內容,並為此重點準備一些背景和事實資料,包括數字、實例、細節等。有經驗的發言人還會專門提煉和歸納一些琅琅上口、易於誦記、形象生動、讓記者和大眾印象深刻的“主題句”來備用。董關鵬認為,發言人不可避免地會在發言中保留一些自己的語言風格,這是因人而異的特點。
張靜說,舉行一場發布會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你問我答”,更重要的是要傳遞出發布者想要傳遞的核心信息,因此要在口徑中嵌入標題句,並要求發言人在發布會中反覆提及這些要素。“媒體的報道一出來,發現有很多用了事先設計的標題句,我們就會很開心,因為這是一場發布會成功的標誌之一,而且這樣也可以避免媒體自己取標題、斷章取義。”
據董關鵬透露,準備階段,有的發言人還會針對有重大關切的問題進行實地調查、請專家講課,比如曾擔任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人的趙啟正,就曾經請經濟專家來解讀有關問題。
溝通關
和同事溝通,和記者交流
一個好的發言人一定是一個好的溝通者。張靜說,一個單位的發言人一般是新聞或者宣傳部門的負責人,他(她)每天要面臨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業務部門的人密切溝通,會商口徑,才能使自己上台前胸中有料,心裡不慌。而且,事先溝通過,也不會使自己的回答讓業務部門不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