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關鵬告訴北青報記者,媒介素養可以後天培養。從國家部委的新聞發言人來看,主要分三種:第一類別的新聞發言人,既是專業領域的專家和實踐者,也是具有多年豐富經驗的新聞宣傳工作主管領導;第二類別的新聞發言人,是該部委新聞宣傳部門的負責人,但不一定是本行業專家,在他們的新聞發布會上,會邀請所在部委司局的負責人來共同發布與解讀;第三類別的新聞發言人,是精通所在部委業務的專家型領導,但是沒有從事過專門的新聞宣傳工作。
“不能推卸責任”
杜少中認為,新聞發言人必須要有為人處事的基本素養,必須要誠信。董關鵬認為,無論是政協大會還是平時任何單位的任何一場發布會,如果新聞發言人遇到確實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就應該簡明而如實告知“不知道”,並表達在會後會協助找到答案的意願。“我們的培訓從來不會訓練發言人巧言辭令或不懂裝懂。真誠是優秀新聞發言人共同的為人處事之道。”
延伸
現場“答不上來”怎麼辦?
“經過前期大量的準備,到了現場90%的問題都已經可以應對。”張靜說,相對於長期從事這一工作的業內人士來說,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出的問題一般都在發言人的掌握之中,就是說事先都有準備,現場最大的變量其實是記者提問的角度。
碰到熟悉的領域,刁鑽的角度,發言人要熟練掌握“搭橋”的技巧,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把答問扭轉到正常的軌道上來。對於媒體提出的“負面”問題,發言人不能夠重複該問題,而且需要將其轉為“正面”的回答,即發言人所在機構希望向公眾傳達的內容。
杜少中告訴北青報記者,由於平時對工作和輿論關切已經非常了解,基本很少出現回答不上來的問題,如果遇見自己沒有聽說過的情況,也不要顧左右而言他。如果他問一個具體情況,可以告訴他原則作為參考;如果他提一個模糊的問題,可以用一個具體的事來說明。“這樣可以有助於向公眾傳播,不會造成你不說他非問。如果確有必要,事後可以給予幫助作出充分的解讀。”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