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長周期理論到宏觀政策失誤,從凱恩斯提出的“動物精神”到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儘管圍繞著危機原因的研究越來越多,但爭議並不比過去少。
這些爭議既是我們對危機認識不斷深化的必要過程,也在反覆讓我們品味金德爾伯格所作的論斷:金融危機是一個永恒的現象。我們是否只能無奈地接受“危機無法預測,更無法預防”的悲觀論調?
事實上,金融危機並非無跡可尋。“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韵腳”,此次危機並不是“這次不一樣”。基於過去800多年金融歷史數據的研究發現,歷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共同標誌性特征有:
資產價格大幅上升
債務負擔加劇
經濟增長率波動
經常賬戶赤字等。
基於此,有不少人堅持認為,金融危機應當可以避免。為避免危機發生,要警惕那些新形成的、變異了的風險隱患,更要克服那些共同的根源性因素。
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意味著政府與市場關係的嚴重失調。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從思想理論和政策實踐的發展歷程看,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像一個鐘擺,總是在政府多一點和市場多一點之間擺動,難點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何實現有效平衡、發揮最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