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旺角2月9日(年初二)凌晨發生罕見的暴亂事件。(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3月18日(記者 臧涵編譯報道)全國人大會議16日閉幕。會後總理李克強召開中外記者會,有記者直指,最近一兩年回內地總被問“香港到底怎麼了”,例如最近的旺角騷亂,凸顯了香港社會的一些問題,與此同時,香港經濟增速放緩。
彭博社近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經濟迅速擴張,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一道“門”才能與外界相通。另外,在港人身份認同這方面,它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將不得不適應中國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的現實。
全文編譯如下:
十多年前,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巨型船只競相進入城市港口的泊位,等候裝卸。集裝箱裝滿了來自中國工廠製造的貨物。當時,香港仍預期,它那“隨心所欲”的商業模式可以讓中國變得更好。那時候,約占香港經濟25%的貿易似乎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今,原有的這些期望與現實之間產生了落差。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6年3月7日公布的數據,2015年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下跌13.8%,至25660萬噸。其中,抵港及離港港口貨物較去年分別下跌17.0%及8.6%,為15280萬噸及10380萬噸。去年世界前五大最繁忙港口當中,在過去十年唯獨香港貨物吞吐量出現下滑現象,上海、深圳、新加坡、寧波都大幅成長。去年,德意志銀行預測,未來十年內,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將下降高達50%。
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打擊。對香港來說,因為它長期以來重視其獨立性和與中國大陸相比的特殊性,上述的打擊可能會威脅到某種身份認同危機。
在香港的現代歷史中,航運發揮了獨特作用。1841年,當時英國海軍軍官聲稱要建一個巨大、平靜的港口,作為一道“門”,用來溝通中國的內部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20世紀下半葉,港口迎來了最繁榮的時期。在1972年至2012年之間,港口貨物吞吐量增加了近18倍,其中1990年和2000年之間增長得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