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的三個重點
如何改革?從源頭分析,供給側的“倒三角”更多是制度安排的結果,需求側的“正三角”更多源於疾病分布和流病轉型。因此,供給側改革必須是當前中國醫改的重點。鑒此,建議國家決策部門認真討論並著力推進以下三個醫改重點。
1.從供給側入手,理順全科、專科、住院服務的互補關係與各自平台,為推進基層全科醫療服務發展創造必要條件。根據現代醫學服務體系的分級和發達國家的實踐,有效的醫療服務分為三大類:一是全科醫療(generalpractitioner,簡稱GP)。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的定義,全科醫療指人們看病就醫的第一站點,服務主體是根植在廣大居民社區的診所,美國稱家庭醫生,英國稱GP,甚至包括經驗豐富的醫生助理和藥劑師。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健康管理與促進,公共衛生,普通常見病的診療,以及確診的慢病長期管理等。全科醫療診所的最大優勢是靈活、便民、覆蓋廣,是提高整體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效率的第一關鍵。二是專科醫療或二級醫療,一般經由全科服務轉診而來,由專科大夫提供進一步的專科服務診療,專科診所或醫院都可以是服務站點。三是三級醫療,主要診療一、二級醫療轉診的疑難重症,住院是最主要的服務形式。
由此可見,中國公立醫院改革提出的分級診療目標雖然找准了靶點,但收效甚微的原因主要出在我們沒有擺脫以“醫院”為中心進行醫療服務體系和制度建設的傳統思維。說得更具體點,初級全科醫療的發展平台必須根植在居民社區,其服務主體必須是醫生自主的執業診所(醫生工作室),英國也稱獨立診所,而不是醫院。從各國實踐來看,初級全科醫療做得越好,整體醫療服務的效率和可及性也越好。反之,如果初級醫療關口沒能把好,居民不得不大病小病扎堆醫院,不僅會影響一般門診服務的可及性,還同時造成醫院的住院服務一號難掛、一床難求,以及因為大醫院大夫的服務時間太短所導致的醫患溝通等矛盾和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