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九二共識,做比說更重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3 10:59:59


  中評社台北6月23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23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一中各表”與“各表一中”有什麼差別?“九二共識”與“九二文件”、“九二事實”、“九二精神”、“九二認知”又有什麼不同?蔡英文未來如果接受“九二共識”,是否就代表她已經接受北京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即“兩岸同屬一中”或“反對“台獨”?如果民進黨認為“兩岸同屬一中”的“一中”是“中華民族”,北京是否接受?如果民進黨接受“獨台”,也就是接受“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算不算“台獨”?

  文章說,所有的名詞其實都是名相。“名相”本為方便法門,用以溝通或理解。每一名相背後均有其真正的“法義”,“法義”是實,“名相”是虛。若不理法義而執著名相文字,猶如進入名相文字之“獄”,將難以自拔,或自欺,或欺人。
 
  回顧1992年兩岸兩會往來書信所達成的相互理解,也就是在2000年4月蘇起為了避免“一中”名相的出現,而創造出了“九二共識”這個名詞。這個“九二共識”的本意很簡單:即兩岸或許對於“一中”的內涵有不同看法,但是雙方均同意彼此不應“永久分裂”、不進行“分離主義”,當時的用語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謀求國家統一”。

  文章說,當時1992年的“不分裂∕不分離”定義侷限於政治,也就是不可在主權上與對方脫鉤,而沒有處理文化、歷史認同的問題。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經過7次“修憲”,均沒有碰觸這個核心問題,因而從“憲法”而言,迄今歷屆政府均仍然持“不分裂∕不分離”的“憲法”立場。

  李登輝及陳水扁從另外一個路徑來走向分離。一是用政治性的話語,例如切割“台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關係,使其成為對立的詞彙;一是用政治性的政策,例如透過“廢省”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進行“去中國化”的歷史政治教育。這些做法都沒有觸及到“憲法”的更動,因而也沒有引起眾人注意。很遺憾的,馬英九在其第一任內對於“去中國化”沒有撥亂反正的作為,一直到第二任,才在民間的壓力下做了些課綱微調的工作。

  文章說,蔡英文520上台前後,了解到北京對“九二共識”的堅持,但是又由於長久的意識型態立場,無法明確地說出這4個字,因此用了很多“名相”,期望能得到北京的理解。

  如果從新政府上台,“教育部”第一件事就是廢除“課綱微調”來看,民進黨正在走其“柔性”或“穩健”的分離路線;再從民進黨要推動的“轉型正義”來看,其背後核心的精神就是摧毀中國國民黨的核心價值,逼得中國國民黨向台灣國民黨轉型或消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說要建立“原民史觀”,是用原住民做幌子,她要建立的其實是“去中國化的史觀”。

  民進黨的策略很清楚,要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去中國化”後的“中華民國”與“一中”已經沒有關係了。在課綱微調廢除以後,歷史教科書裡面已經沒有“漢人來台”,只有“日治”而沒有“日據”,公民課本裡面兩岸的用語已經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文章說,“文化、史觀”上的分離主義已經啟動10多年了,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正在加足馬力往前衝。“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求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或類似的皮毛名相,還有意義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