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繼承後來聽從吳建民的意見,決定去以色列。在走之前,吳建民將自己認識的以色列和中東的學者都介紹給她,並留了他們的聯繫方式,也給他們發了郵件,“包括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他認識的外交家的聯繫方式也留給我了。”
馮繼承哽咽著說:“他會站得很遠指導你,只要能夠為你提供幫助,他都會無私地把資源提供給你。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長得更好,有更強的能力。”
“中國的最大挑戰者是自己”
2009年,70歲的吳建民正式退休了。
提到退休後生活,今年4月,吳建民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說:“我覺得我搞了一輩子外交,第一要對世界繼續觀察,繼續思考這個世界;第二照顧我的夫人;第三,有些地方需要我講一講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去大學講課,還有接受一些記者的採訪,另外也出席一些國際會議。國際上對中國很感興趣,外交部也很支持我出去講一講中國人的看法,因為在國際舞台上中國的聲音還是比較弱的。”
退休之後的吳建民,還致力於推動民間外交。共識網總裁周志興在吳建民的追思會上說:吳大使曾建議請一個叫陳於化的人來參加民間外交座談會。陳於化曾經想把他種的月季花和做的瓷器送到聯合國展覽,讓吳大使幫他,但是後來失敗了。開始周志興覺得,這個場合讓陳於化來不太合適,但是吳建民認為種月季花、做陶瓷,然後送到聯合國,就是很好的民間外交,堅持要請他來。
曾經為吳建民編輯出版過兩本書的中信出版社經管社社長朱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吳建民留給她的印象是非常勤奮、寬容,同時也非常謙和、低調和樸素。“他從不把自己當做老人,積極地支持和參與我們的活動,有時他來參加活動沒有秘書,一個人拎著一個電腦包就來了。”朱虹說。
吳建民搞了一輩子外交,其外交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三要,三不要”。也即,要和平,要發展,要合作;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簡而言之,吳建民始終堅持中國應該繼續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和平、發展是主流,他反對所有違背時代主題的言論和行動,這也是他一直堅持和為之抗爭的出發點。
在6月19日舉行的吳建民追思會上,有數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今年已94歲的著名學者何方,讓自己的妻子宋以敏代為轉達他的哀思:“最近看到關於他的一些爭論,恍然覺得回到我當年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候大家對我的爭論。在這個問題上我和吳建民同志有很多共同的看法。他是很難得的,堅持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的人。”
許多人認為,吳建民近些年引起廣泛爭議的話語,在大方向上與中國的大政方針並沒有任何抵觸之處,在內容上也多是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內政外交所驗證的常識。
“如果吳先生只是在小圈子裡講這些話,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的波瀾。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於,為什麼當一位資深的外交官在今天的社會裡講出這樣的常識,居然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儲殷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吳大使敢說真話的個性之外,其實也有中國社會變化、階層分化的深層次原因。”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殷罡教授說:“如果吳大使是‘鴿派’,什麼是‘鷹派’?在天上飛,實在不行就抓鳥,餓急了就抓老鼠,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地盤強,實際上是弱。什麼是鴿子?鴿子能夠傳遞信息,它能飛上千公里,所以如果說吳大使是一位鴿派的話,他確實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
吳建民生前曾接受過南方周末記者多次專訪,他還是2010年南方周末“中國夢·踐行者”的被致敬者之一。2016年4月,借由吳建民新書《如何做大國》出版的機會,南方周末記者最後一次採訪了他。
4月16日,下午3點,北京的天氣突然炎熱起來。在一個布置簡單的辦公室中,吳建民笑容可掬,謙和有禮。在正式開始採訪前,他很親切地問:這本書(《如何做大國》)讀起來感覺怎樣?有收獲嗎?
在採訪中,這位年過七旬的外交家思維敏捷,侃侃而談。他說:“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者是自己,中華民族不怕多災多難,就怕自己頭腦發昏。”採訪的最後,南方周末記者委婉地提出了一直很想問的問題,您怎麼看待和您意見不同的人?
“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總體反映是積極的,但是也有一些負面的評論。把這種現象放在全球大反思的背景下來看,我們就會有一種平常心。”吳建民說,“今天的世界正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既是百家爭鳴,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包括我的、你的、他的。
(來源:南方週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