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把保單留住,圍追堵截不是辦法,內地保險業必須提升自身素質,提高供給質量,拿出更有市場、更具競爭力的保險產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明確定位,回歸保障本分
不久前有同事吐槽:他的小孩生病時,大多去私立醫院就診,可目前境內保險公司的健康保險多半只報銷公立醫院的醫藥費,個別公司的高端醫療險雖覆蓋私立醫院開銷,但要麼只面向企業團體客戶,要麼只能以家庭為單位投保,而且保費動輒數萬元。
“這不是怪事嗎?內地金融業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居然還‘有需求,沒供給’!”這位同事開始把目光轉向香港保險市場。
與他有同樣想法的人可不少。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今年一季度長期保險業務臨時統計數據顯示,內地訪客購買的香港人壽保險保費占香港個人業務新單總保費的34.2%。
流往境外的保單中,有些“大單”是投保人通過境外公司在境內非法設立的代理機構購得,名為投保實為洗錢。對這些“地下保單”,保監會等部門上半年已進行了嚴厲打擊。
還有許多流往境外的“地上保單”是市場的合理選擇。一些內地居民不辭辛苦去香港投保,並且為之後“飛來飛去”辦手續、處理糾紛做好了心理準備,是因為香港保險產品確有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內地的重疾險一般只保35種左右的疾病,香港則可保60種左右;自閉症、原位癌、植物人等疾病在內地少有保險公司肯承保,而香港公司均納入承保範圍。再如,在內地,重疾險投保人患病後,保險公司只給予一次性賠付;而在香港,一次患病可預支保額,保險合同繼續,再次患病可再預支保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