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過分強調多繳多得的激勵作用
宋曉梧認為,社會保險是國家依法強制實施的,更應強調依法行使權利。在要求用人單位和職工群眾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的宣傳動員時,應大力宣傳社會共濟、社會公平、社會公德,而不應著力渲染個人利益甚至迎合利己主義。如果在二次分配中仍片面強調多繳多得,一次分配的差距就難以縮小。
據宋曉梧介紹,多種社會保險項目中,除了養老保險,其他險種都很難與“多繳多得”掛鈎。唯一與多繳多得掛得上鈎的是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在依法實施的前提下,為鼓勵職工參加這一險種的積極性,在方案設計時,可以考慮一定的激勵因素,大致有兩種辦法可供選擇:一是從一生繳費年限上鼓勵多繳多得;二是從當年繳費數量上鼓勵多繳多得。第一種方法已經在實踐中了,而第二種方法,宋曉梧認為需慎重看待。因為擴大個人賬戶規模意味著縮小這一最重要的社會保障項目的共濟性,有悖於“十三五”時期應擴大社會保障共濟性的方向。
宋曉梧強調說,社會保險的設計與實施,不宜構建在個人私利的倫理平台上,而應構建在社會共濟的倫理平台上。如果政策設計和輿論導向過分傾向和過多宣傳多繳多得的激勵性,社會保險的互助共濟性將在道德倫理層面有所削弱。
在制度設計中正確運用精算技術
宋曉梧認為,精算在社會保險制度設計中的地位被誇大了。以失業險為例,既要預測經濟增長速度又要估算就業彈性,僅經濟增長速度這一項,就不是可以精算出來的。其他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更是難以精算。
宋曉梧認為,社會保險的本質是社會政策,在他研究收集的資料中,尚未找到有一個國家把社會保險列入金融保險範疇。社會保險的5大項目中,基本養老保險的設計可以較好地借助精算技術。但是,社會保險不能與商業保險簡單類比,達到完全的“精算平衡”,而是更應強調其原則、方向與作用,必要時國家財政出資。
商業保險起源遠早於社會保險,商業保險不精算,保險公司就要賠本。但商業保險的局限性在於,即使精算也難以預判大的社會或自然變動,更沒有平抑一次分配差距的功能。因此社會保險的設計,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不能以精算為基本準則。當然在制定具體方案時,可以也應當充分利用精算這一工具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