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傳播渠道日益多元的今天,傳統的新聞載體——報紙,似乎離人們漸行漸遠。然而,在80多年前的長征中,對於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來說,報刊的作用不亞於槍支彈藥,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是紅軍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
條件艱苦但辦報不止
長征開始後,為了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常常是連續行軍作戰,所處環境十分惡劣。但即使這樣,他們仍想方設法堅持編印報刊,如紅軍總政治部的《紅星》報、《前進》報,紅一軍團的《戰士》報,紅二方面軍的《前進》(副刊),紅四方面軍的《不勝不休》報等,都在長征路上堅持出版。
1931年11月7日,紅色中華通訊社(即新華社前身,簡稱紅中社)在江西瑞金成立。紅中社最初擔負兩項任務:對外播發宣傳中國共產黨、蘇區和紅軍的新聞,編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報;依靠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編印供領導決策的內部參考消息(《參考消息》前身)。
長征期間,《紅色中華》報因條件有限而停止工作,但抄收工作始終在進行,為中央領導了解敵方信息、實施正確決策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紅軍長征中的報刊多為手刻蠟紙油印。由於物資緊張,紅軍的印刷設備十分簡陋,如《紅星》報就是一台油印機、幾盒油墨、幾筒蠟紙、幾塊鋼板、幾支鉛筆和一些毛邊紙等。報紙最初使用從蘇區帶來的毛邊紙,用完後,大家就因地制宜找“紙”源。長征中曾發行過“葉報”,就是拿樹葉當紙進行宣傳。
1934年10月20日,《紅星》報發行了長征中的第1期油印報紙,其中《突破敵人封鎖線,爭取反攻敵人的初步勝利》《當前進攻戰鬥中的政治工作》等文章,起到了積極的戰鬥動員作用。1934年11月7日,《紅星》報針對個別部隊紀律鬆懈、違反群眾紀律的現象,刊登了加強黨和軍隊組織紀律的文章,對加強黨的組織紀律,教育黨員幹部和紅軍指戰員切實保護群眾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