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在當下提及核心素養的意義是什麼?核心素養與以往我們提出的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又有著怎樣的邏輯關係?
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看來,我們的傳統是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後來又提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打個比方,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
值得關注的是,核心素養的提出,將會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改變教育領域內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數論”的現象。“近年來,素質教育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仍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不強,課程體系評價標準不明確,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複等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介紹,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以核心素養為綱,通過各部門協同配合,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深層次的改革。明確核心素養,一方面可通過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改變當前存在的“知識本位”現象,一方面可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朝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既然核心素養的提出至關重要,那麼,核心素養的內涵又該如何科學界定?
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其中,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