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4日電/針對低保認定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各地積極探索,以求應保盡保。在精准扶貧工作中,精准識別貧困戶收入的諸多做法,比如駐村幹部核實、甄別比對、民主評議、數據動態管理等,事實上對低保認定的工作都有借鑒作用。記者就此到國家級貧困縣四川巴中市通江縣進行調研,為低保認定引介經驗。
挨家挨戶調查收入,仔細比對進行甄別
楊柏鄉雙鳳埡村第一書記楊永和回憶道:“去年精准識別貧困戶,走得我一雙腳板全是血泡。”
精准識別是精准扶貧的前提,沒有甄別出真正的貧困戶,就無法使扶貧從大水漫灌轉為精准滴灌。去年,通江縣開展3次扶貧對象甄別,要求所有駐村第一書記完成逐戶核查。“每戶的收入、產業發展情況等,都是核查重點。”楊永和回憶,在精准識別過程中,駐村工作人員每天都要走上幾十裡地,而且要反覆和村民做溝通。
“國家多年的扶貧工作已經深入人心,有的村民對扶貧政策甚至了如指掌。”新場鄉巴州溝村第一書記郭雄表示,貧困戶能享受到真金白銀的幫扶,因此工作人員在走村入戶過程中,也遇到過有村民不願冒頭露尖說實話的,“農村群眾普遍不願意對外人露富,就算家底殷實,有的也是瞞二說一。”
不吃准情況,就無法完成對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國家的扶貧資源有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不下功夫不行。”通江縣扶貧局精准扶貧中心副主任伍川介紹,全縣的駐村第一書記在逐戶甄別時,會依據縣裡的“八個比對”標準進行情況核實:與房管部門比對是否購買住房和門面房;與財政部門比對是否有財政供養人員;與交管部門比對是否購買小車、貨車、工程作業車等,所有比對結果一律記錄在册。
走村入戶將心比心,才能換來對村民的知根知底。“走訪時遇到一戶人家,不知有什麼顧慮,就是不肯回答收入情況。”楊永和回憶,自己和村幹部們反覆給這戶人家做工作拉家常,從國家的扶貧方針,到精准扶貧的意義,“不把你的情況記錄清楚,我們就沒法完成精准扶貧的軍令狀。”話說到這個份上後,楊永和終於取得了這戶人家的信任,如實登記下家庭收入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