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問:“領快件時如何證明收件人身份呢?”
張某說:“說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有時候直接把快遞翻出來說這個是自己的,然後掏錢就行。”
如此隨意的取件方式是否安全?
對此,張某明確告訴記者,肯定會出問題。據張某回憶,有一次,他讓超市代收的快件就被別人領走了。事後,他找超市老板協商理賠,但直到現在都沒有解決。“找快遞員又不行,畢竟是自己讓快遞員放在超市的。”張某無奈地說。
記者調查了解到,在城市不少居民小區都有類似快遞代收點,而在較為偏遠的鄉鎮,這種代收點可謂是“標配”。
天津市薊州區下轄多個村鎮,按照快遞行業的規定,對非城區所在鎮的村莊,快遞不配送。因此,在除城區所在鎮的其他鄉鎮,都有一個專門代收快件的代收點。
在這些鄉鎮快遞代收點,寄快件的價格與送到快遞公司寄送的價格差不多,寄件人不需要提供身份證,只要寫明收件人、收件地址和電話就行了。
在天津市薊州區的一個鄉鎮快遞代收點,5名工作人員格外忙碌,其中一個專門給取快遞的人找包裹,兩個人負責收快遞,一人翻閱快遞單,另一位則是收銀員。
當地居民到代收點取快遞,需要根據快件的大小、重量支付1元至5元不等的費用,取件時只需說明自己是誰或者說明物品信息,然後簽字。工作人員不會核對身份信息,只是簡單詢問一下。
這家快遞代收點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曾經發生過快遞丟失的情況,有的能找回來,實在找不回來的,就只能與收件人協商,“無非是賠錢”。
規範需制度技術兩手抓
面對快遞行業的種種亂象,國家郵政局曾發布多個規範性文件,但從實際來看,這些規定收效甚微。
四川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崔巍認為,快遞行業是從傳統行業裡分離出來的一個市場化的行為。新的行業出現,必定有很多東西要改進,其中就包括制度的跟進。整治目前存在的快遞亂象,是一個多位一體的問題,首先,法律依據要到位,可以將已有的郵政法進行修改,也可以依據郵政法和行政處罰法制定相關條例;其次是執法要到位;第三,應全程有視頻監控供客戶查看,至少保留48小時。以開箱驗視為例,法律要對寄收快件開箱驗視作出明確規定,在執行過程中,快遞員要敦促收件人開箱驗視,查驗寄件人所寄物品。在整個快遞過程中,要全程錄像,如果寄送接收兩端都沒有損壞,那就可以推斷是在運輸途中損壞。這樣就可以進行理賠,也可以據此對快遞公司作出處罰,甚至吊銷牌照嚴肅處理。
不過,在重慶工商大學法學院教授陳鳴看來,快遞行業的亂象要靠技術去解決,單靠制度難以奏效。物流公司的全面升級是進入物聯網時代的必然趨勢。比如射頻識別技術、GPS定位跟蹤技術、大數據征信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再加上物流規則的約束,這些問題是不難解決的。
(來源: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