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近幾年,無論是歐洲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盟),還是恐怖主義、特朗普現象,都指向一種迥異於過去二十年“世界是平的”之判斷。特朗普提出美國主義而非全球主義的口號,德國9月17日更是爆發反對TTIP大游行,多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極端黨派抬頭,地緣政治衝突加劇,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潮流再次興起,TTP、TTIP等排他性區域化機制不斷浮現。
顯然,全球化進程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階段,全球化面臨新的不確定性。2016年12月17日,在“文化縱橫沙龍(南都觀察專場)”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龐中英教授和聽衆們一起探討了“全球化VS逆全球化”的問題。
全球化進程并未逆轉
龐中英用“成也全球化,敗也全球化”來概括全球化對很多國家的影響。人們對待全球化的態度也經歷了從“趨之若鶩”到“燙手山芋”的轉變,起初認為全球化之勢不可當,過分誇大了全球化的作用,到了今天反而認為全球化已經逆轉,變得過分強調國家的作用。
中國亦是如此。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進程。這項政治決定恰恰是出於某種經濟動機,即想利用外部世界的經濟繁榮促進本國貿易,此外還能利用開放環境促進國內改革。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參與全球化所獲得的紅利顯而易見。
時至今日,中國之外的世界經濟進入一個動蕩、不確定、危機的時期。經濟民族主義再次歸來,全球化處在退縮、後退和放緩(globalization inretreat)中。龐中英稱之為全球化的困境(globalization dilemma)。在此情況下,中國利用對外開放倒逼國內改革的效果也遠不如當年。
那麼,未來中國應該在全球化格局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思考新一輪的全球貿易、跨境投資和人員流動的發展規律?如何找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可能演進機制?新一輪全球化又可能遭遇到哪些挑戰和困境?這些問題都值得認真思考和探討。
不過,龐中英也指出,“全球化的後退”(the retreat of globalization)并非是最近才出現的趨勢。他說,如果考察歷時25年的全球化研究,就可以發現,研究全球化的學者都認識到了全球化是一種深刻的悖論。
龐中英將人們對全球化的看法分為樂觀主義派和悲觀主義派。前者認為,全球化如同當年歐洲人的“印度”,會帶來“遍地黃金”般的財富機遇。在這些樂觀主義者的眼中,即使是今日的困難局面,全球化仍然在繼續,只不過是新的全球化取代了舊的全球化。全球化進程無法逆轉、勢不可擋。與此相對的,悲觀主義者則提出了“逆全球化”的說法,顯示全球化處在困境中,遭到的阻力確實更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