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51歲的孫麗萍自1985年成為一名空姐以來,在3尺客艙裡堅守這一崗位已有32個年頭,目睹中國民航春運發展的時代變遷,見證了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
第一個10年:有任務搶著“飛”
孫麗萍1985年入職南方航空,當年只有19歲。剛工作的頭10年,對她和她的同事姐妹們來說“比較悠閑”。那些年,春運完全不是如今的“海陸空大遷徙”,旅客不多,每天的航班數也屈指可數,多的時候也就2班。
“好幾天都趕不上一次,飛行機會可搶手呢!”孫麗萍回憶說,春運期間,她和其他沒有任務的姐妹們每天早上會主動去機場打掃衛生。要是下了雪,她們會“主動請纓”去把積雪清理乾淨。
當年孫麗萍和她的姐妹們住在單位集體宿舍,要是有人身體不舒服不能“飛”了,領導就到走廊宿舍裡喊“誰能去飛”,每個房間裡的人都會探出腦袋,爭著搶著說“我能去,我能去”。
“那些年,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坐飛機還是一件新鮮事,而且多多少少還是身份的象徵。”孫麗萍說,當年,不單是有錢就能買到飛機票,還得憑所在單位開具的介紹信購買。
第二個10年:坐飛機多是有錢人“專利”
1996年後的10年,中國民航業發展突飛猛進。在春運期間,孫麗萍越來越忙得“根本停不下來”。
孫麗萍說,這10年坐飛機不用憑介紹信,不看身份和級別。但在她看來,那時坐飛機返鄉過年的人大多還是有經濟實力的人,這一點從那些年春節期間公司為乘客準備的禮物也能看得出來。
她回憶說,那時的禮物總是精致的“財神爺”小擺件,大多數乘客都是企業“老總”,他們收到禮物後總是笑得合不攏嘴,連說“你們公司很會選禮物,寓意我生意興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