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顯了美國的控制力。
另一種聲音是,美國退出,中國可以安心了,沒壓力啊。
以WTO為主要框架的世界貿易治理結構已經逐漸式微,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發達國家將貿易自由化重點轉向投資、競爭政策、政府採購、貿易便利化等非傳統領域。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各項談判越來越難以通過WTO實現,因而越來越多“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誕生。全球正在進行的關於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談判主要有三個,即服務貿易協定(TISA)談判、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談判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TTIP)談判。主導者均為美國。借此,美國希望建立新的世界貿易治理結構,從而保持自己的國際經貿規則制定者和世界霸主地位。
美國2009年提出重返亞太戰略,2010年便加入並且主導TPP談判,由此可見,TPP也是美國重返亞太的重要抓手。
TPP退出,但美國的利益和欲望不會丟。
因此,TPP“失去”美國,前景未知。美國當前“退出”TPP,卻並不是不要利益,而是想要享受更大的利益。可以預見,美國仍然會試圖尋找和談判新的、對自己最有利的協定。其在貿易協定、規則制定、以及在全球和亞太地位上的戰略不應被小視甚至無視。
中國怎麼辦?
對中國而言,“代替”美國成為TPP“老大”是否符合中國國家現階段發展狀況,是否符合中國當前經濟利益,都實在值得探討。而無論美國和TPP關係如何,中國的外界壓力甚至威脅卻一點也不會小。
當此時刻,中國急需加強的,是自身各項建設。
應加快自身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同時倡導回歸多邊談判。一方面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逐步打造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另一方面通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RCE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加快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以往的粗放型生產轉變為集約化生產,鼓勵自主創新和高科技開發,增強中國製造業的不可替代性和技術含量。也需加快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發展,為中國企業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科技等方面的貿易壁壘做好準備。
加快國內機制改革,積極擴大內需。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依賴外部需求。在對外貿易增長趨緩以及國內整體投資規模下降的情況下,擴大內需已成為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重要保證。應加快戶籍制度等改革,提高居民收入,釋放強大的內需增長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