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既要富,也要強。航母、大型客機等“強國重器”的意義開始凸顯。(資料相)
|
中評社香港6月16日電/最新一期香港《超訊》報道,在中國突破地緣邊疆、走向蔚藍色深海的時代,維護中國的“利益邊疆”,需要強大的投放能力進行守護。中國既要富,也要強。因此,航母、大型客機等“強國重器”的意義開始凸顯。
2017年春季,是值得全球華人自豪的季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001A航空母艦“4.26”正式下水,C919大型噴氣式客機“5.5”首飛成功。兩項“強國重器”登場,標誌著中國的發展戰略,隨著國勢和自信的增強正在做出重大調整。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所激發的民族熱情,又一次被2017年春季的激情點燃。正如海外媒體包括美國媒體驚歎的“中國真正崛起了”。
富而不強依然挨打
回望悲壯的中國近代歷史,三次“以小欺大”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均因“文明發展的落差”,被西方列強攜工業文明強勢,隨意蹂躪踐踏。沉痛的歷史教訓深刻提醒中國,“富而不強”仍然逃脫不了挨打的命運。1931年斯大林關於“落後是要挨打的”名言,曾深深影響著中國。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甚至成了中國人的口頭禪,成了中國全力發展經濟的內在驅動力。“落後”的確要“挨打”,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問題在於究竟應該怎麼理解“落後”?僅僅是經濟落後嗎?中國歷史上宋、明兩大朝代,都曾被經濟上遠遠落後中原的北方狄夷遊牧民族打敗過。近代危難之際的中國,也是靠中國共產黨以“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拯救的。所以把“落後”僅僅理解為“貧窮”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歷史的。1895年中日甲午戰敗後,鄭觀應曾經在《盛世危言》中寫下“以兵滅國,國亡民存;以商滅國,民亡國隨”。兩種“亡國”形態,國亡或民亡,亡國形態雖不同,結局卻無異。前者是戰爭的摧殘,後者是商業的腐蝕,都導致一個共同的結局:亡國!因此,“落後”既在物質,也在精神,更在物質與精神共同支撐下的“民族自信”與“國家強盛”。
有了歷史與現實的警示,再看001A航母下水,C919大型噴氣客機試飛成功,就能體會出今天之所以將這兩大“產品”稱為“強國重器”的意義。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先是停止了自行研製成功,已在中國領空飛行了130多次的“運十”大型噴氣式客機。後又明確表態“中國不需要,也不準備搞航空母艦”。當時中國經濟雖然已經開始起飛,研製航母,發展大飛機的物質條件遠好於過去,但因對世界局勢的判斷由戰爭轉向了和平,認為:和平與發展已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因此,經濟發展的定位始終圍繞著一個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一些大國必不可少的“重器”被人為擱置了。
突破地緣局限面向“深海”
追求“富裕”成了中國發展的主要目的,甚至認為只要有了錢一切事都能辦成,以致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官場流行著一句頗具時代特色的話“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樣中國發展“強”的一面被“富”替代了。
時過境遷,當中國“富裕”達到令世界驚訝,GDP總量超越10萬億美元大關,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開始呈現,領海局勢驟然緊張,島嶼爭端頻頻暴發時,才猛然驚醒“富而不強”依然會陷於被動。此時中國的航母建設已整整落後世界100年,成了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沒有航母的大國。而“運十”的停飛更導致原本與歐洲的“空客”處於同一起跑線的中國,在大型飛機製造領域人為落後近50年,將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場拱手讓予“波音”與“空客”。
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海外投資的數額越來越大,維護國家海外利益的任務日漸繁重。中國一系列變化支撐起的新歷史方位,終於認識到維護“利益邊疆”的現實意義。於是“強國重器”——航母、大型客機對大國發展的意義開始凸顯。
航空母艦,之所以被稱為“強國重器”,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是中國由“近海”走向“遠海”的必要裝備。中國的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走向“遠海”、“深海”已是大勢所趨。回顧西方的工業現代化,無論是起步階段,或是殖民統治時期,都與“海洋”相關。英國早在飛機誕生後不到30年,就開始探索“海天一體”戰略。1917年率先改裝出了世界第一艘航母。日本作為島國,既缺資源又無戰略縱深,利用海洋是不二的選擇,因此1922年便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的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艦。今天全球航母噸位的80%屬於美國。“大航海時代”造就了歐洲人的近代歷史,日本的“脫亞入歐”也使其利用海洋戰略,經明治維新而迅速崛起。這些先發國家有個共同特點:依托海洋,憑藉強大的航母為自己開闢殖民化航路。
然而,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國家,面向黃土背朝天,地緣因素決定了中國的生產方式,進而又決定著中國人的生存方式。歷史上對“邊疆”的認識,始終局限於有限的自我地理空間。儘管中國有著18000公里的海岸線,但農耕文明的思維定勢受生產方式的制約,一直局限於“守土防禦”,明清時代甚至因噎廢食地實施了自我封閉的“海禁政策”,將“土地”與大海隔離。或許正是因為缺乏對“海洋”的認識,中西之間近代出現了巨大的“文明落差”,直至中國陷於亡國滅種的地步。
維護“利益邊疆”需要重器
新中國成立後,“落後是要挨打”的理念,在毛主席等老一代人心中是含有強烈“危機感”的,從歷史深處走過來的人,記憶深處無不認識到“富”與“強”是不可分割的。毛澤東曾提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以便今後若干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周恩來也說過:“我們南沙、西沙被南越佔領,沒有航空母艦,我們不能讓中國的海軍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輩子軍事、政治,至今沒有看到中國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艦,我是不甘心的啊!”但那時是一種對戰爭的自覺警惕。
而今天則是實實在在的對“國家利益”的維護。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利益的互惠,更是為全球化引入“中國方案”的基本要求。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終於到了有力量突破地緣邊疆,走向蔚藍色深海的時代。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利益投向在哪裡,我們的利益邊疆就應該在哪裡!
中國航母——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