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分級診療制度,是緩解群眾看病難的治本之策。我國以家庭醫生制度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2016年,200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醫生簽約率達22%,重點人群簽約率達38.8%。
75歲的王時香家住上海市閔行區龍柏小區,因患有多種慢性病,常年往返於大醫院掛號配藥。兩年前,上海市開始推行“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即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的基礎上,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簽約,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居民有優先簽約權。延伸處方是“1+1+1”簽約的重點配套服務之一,凡是由社區醫生轉到上級醫院就醫的簽約居民,在大醫院得到的處方即使不在基層藥物目錄之內,也可由社區醫生直接開方,由物流配送到社區或居民家中。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19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開具延伸處方,藥品目錄已達517個品規,涵蓋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骨質疏鬆、腦梗死等老年患者常用藥,使患者逐步從大醫院“回流”到社區。王時香感慨:“在社區看病的最大好處就是省錢省力,有病隨時找家庭醫生,不用每次都去大醫院排隊掛號了!”
2012年10月,安徽滁州天長市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縣,率先啟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確立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組建醫共體”的改革思路,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農村分級診療模式。改革以來,群眾看病負擔不斷下降。2016年,新農合實際補償比達7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患者自付醫療費用下降到30%。由於縣級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雙提升”,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初步形成了“小病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回基層”的良性就醫格局。
54歲的天長市某學校教師紀士貴不幸患上食道癌。起初,他去南京做化療,但一個周期1萬多元的費用以及不足50%的報銷額度,讓他不堪重負。後來,他決定回家治療。在天長中醫院,同樣的化療方案只花4000多元。按照有關教師的優惠政策,他還可以享受80%的醫保報銷比例,家庭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