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240門課背後的東西
■本報首席評論員 朱瑉迕
菲律賓人曾驕傲宣稱,“菲傭的技能與生俱來”,但這種“與生俱來”顯然其來有自。
近日在對“菲傭進入中國”的猜測中,媒體注意到一個細節:所有“菲傭”的技能都來自規模浩大的培訓。其中由菲律賓教育和技能發展局(TESDA)開設的培訓,為“菲傭”提供了240門課。這些課程涵蓋一名家政服務員日常工作涉及的一切領域,且每項需要耗費個把月到半年不等的時間。經過如此高密度的培訓,水準不高也難。
從經濟角度說,已成為全球品牌的“菲傭”早已給菲律賓帶來持續穩定的“高產出”。但高產出背後是高投入,高投入的實質則是對需求的精准洞悉——發現了家政服務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供給,這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適銷對路”。在此過程中,“菲傭”的專業化和家政服務行業的職業化,可謂水到渠成。
對一個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行當來說,要持續提供穩定服務,並在社會系統中獲得穩定地位,專業化和職業化是一條重要途徑。個體的專業化意味著穩定產出,這是獲取穩定回報的前提;群體的職業化則意味著其能同其他社會群體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專業化和職業化,還意味著明確的分工、適當的梯度、必要的邊界以及相對明確的規則。在規則的制約和庇佑下,供求兩端也好、勞資雙方也罷,各自間都有著明確的權利和義務,這些權利義務都有著明明白白的“一本賬”。盡可能杜絕“黑箱”,社會運轉變得更順暢。
而未能消除模糊空間甚至“黑箱”,恰恰是時下困擾我們家政業的命門。在我們的環境裡,家政服務人員的能力素質都是偶然的,雇傭雙方對相互權利、責任和義務的認知也是模糊的,基於共識的規則往往是缺失的。合作與信任基於樸素人情,卻缺乏足夠的制度性擔保。
現代社會不是不要人情,但只有建立在規則的基石之上,人情才會顯現其應有價值。“菲傭”對於中國家政行業的啟示亦在於此。那240門課,看上去是給“菲傭”們增添了十八般武藝,無形中卻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高度秩序化的專業體系,這正是我們所缺的。正因此,要不要引進“菲傭”還是小事,能不能引進背後的“菲傭模式”,倒是一個亟待考慮的問題。
(來源: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