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使用體驗
9月18日14時,《法制日報》記者來到北京市通州萬達廣場的京東之家體驗“刷臉”支付。記者選中商品後來到支付櫃台,店員優先推薦掃碼支付。在記者表明要體驗“刷臉”支付後,店員勸道:“這個技術還不太成熟,步驟比較繁瑣,我們自己試了很多次,都不成功。之前也有顧客來嘗試,沒有支付成功。”記者執意表示願意嘗試後,店員才指導記者通過京東App掃碼開通了“刷臉”支付功能,但是最終卡在了支付頁面,無法付款。店員的電腦端也顯示記者沒有支付成功。記者隨後多次退出App程序,嘗試重啟進入該功能,但都失敗了。
店員無奈地對記者說:“之前京東相關人員也來看過這個情況,但還是沒辦法成功‘刷臉’支付。今天人比較少,我們可以一直等您‘刷臉’支付,要是人多的時候,一直不能支付成功的話,後面的顧客就煩了。”最後,記者只得選擇常規的掃碼支付方式才完成此次購買。
同樣作為使用者的北京師範大學大四學生墨桑(化名),對於“刷臉”的使用感受也是一言難盡。
今年秋季學期,北京師範大學在學生公寓換裝了新的門禁系統,“人臉識別”代替了之前的刷卡識別。更換識別系統後,學生進入公寓需要對著攝像頭采集圖像,然後刷自己的學生卡,匹配之後才能進入學生公寓。學生如果忘記帶學生卡,可以輸入學號的後四位,匹配成功也可以進入公寓。
墨桑對《法制日報》記者說:“說是化妝或者戴眼鏡都不會有影響,但是戴眼鏡的話,在錄入時要對戴眼鏡和不戴眼鏡的圖像各錄入一遍,傳說‘親媽都認不出來的時候,機器還能認出來’。”
在墨桑看來,如果正常識別,速度還是挺快的,但並非每次都如願。“如果學生卡、學號都不能夠與圖像識別系統匹配,還有最後一招,就是對著那個機器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第三種開啟方式讓我們很尷尬,雖然這種情況不多,但是已經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