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朱嘯虎已經開始為該項目造勢,而他的態度也很能說明問題,今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風向轉換的再明顯不過——新零售和無人值守設備已經代替共享經濟成為投資人新寵。
這不禁讓我想起今年上半年,藍湖資本合夥人殷明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的:“最近除了充電寶和人工智能還能投點什麼?這是我半年來被同行友人問及最多的問題。這恐怕是中國TMT風險投資歷史上最焦慮的一段時光。”
而現在看來,這樣的焦慮仍然沒有過去。資本仍在扎堆,人造的風口也仍在繼續。
過去人們總說共享充電寶能在資本層面獲得成功有賴於共享單車對投資人的教育,然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模式驗證,大多數投資人都意識到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
首先,從需求來看,出行是高頻剛性需求,在室外給手機充電卻是一種應急需求,不可否認這種需求切實存在,但它支撐不了十幾家公司一同湧入。
其次,充電寶要想觸達用戶需要比共享單車多經過一輪B端渠道,而目前行業內的大多數玩家都有著豐富的O2O經驗,路徑依賴會讓他們不自覺的複制此前的慣用打法。過去的幾個月,行業內出現了大量給商家分成或入場費的做法,這對整個行業的財務模型及競爭環境都有很大損害。
最後,共享充電寶的使用頻次和可見性與共享單車也不可同日而語。想想看,十幾輛單車放在地鐵口,和十幾個充電寶放在餐廳桌子上的效果完全不同,這說明充電寶要想通過規模鋪設來達到教育市場、激發用戶需求的目的也會比單車難很多。
甚至一味追求規模有時還會起到反效果,據界面創業從小電BD那裡了解到的情況,一家40平的店面,放2-4台桌面型充電寶就可以滿足全部需求,再多就會造成浪費並拉低訂單量。這也說明了共享充電寶無法像單車一樣採取集中區域飽和投放的策略,事實上,對充電寶來說,單一區域越飽和,數據表現就會越差。
然而,資本要聽的故事卻和規模有關。於是,大量企業開始不論網點流量如何,盲目鋪設。
交通樞紐,機場,醫院,景區,商業綜合體,大型政府機關,酒吧,KTV,洗浴,足療按摩,咖啡廳,電影院,西餐,火鍋,連鎖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