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各方面條件都發生了變化,跨鄉鎮的交流幹部越來越多,鄉鎮幹部的來源也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找到更好的方式把鄉鎮幹部和工作地農村、農民真正“綁”在一起。交通條件和通信條件的改善,為我們做好鄉鎮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工作的效率理應得到提升,與群眾的關係理應更加緊密。
可以說,無論有多少主客觀理由,既然選擇了鄉鎮幹部這個崗位,就等於選擇了責任與擔當,不能把交通、通信的便利,當成脫離群眾的借口。不管有什麼樣的原因,一些“走讀”幹部之所以飽受群眾差評,根子上還是服務意識的淡化,長此以往,必將對鄉鎮工作效能、幹群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沉不下心態、蹲不下屁股、守不住崗位,就不可能讓群眾有心理上的親近感,自然也得不到群眾的衷心擁護。目前,國內不少省份已經開始針對“走讀”幹部問題探索制約措施,不斷有“走讀”幹部被處理的報道。
需要看到的是,單純的查處,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要從政策和制度上,多考慮導致幹部“走讀”現象出現的現實因素,比如城區幹部下班回家不是問題、鄉鎮幹部就成了問題;駐鄉工作八小時之外待遇如何認定;對鄉鎮工作負責和承擔家庭責任之間如何平衡等等,都需要有更具可操作性的細則。既要建設制度籬笆讓鄉鎮幹部“不能走”,也要通過人情與原則之間的調節、考核激勵制度的差異性對待,維護好鄉鎮幹部的合理合法權益,幫助其履行好對家庭的責任,讓鄉鎮幹部“不願走”。
時代在變,群眾對鄉鎮幹部的期望沒有變,鄉鎮幹部為群眾服務的宗旨沒有變,牽掛群眾的為民情懷也沒有變。新時代農村農業加快發展,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出現,更需要鄉鎮幹部走到群眾中去,感受變化、了解訴求、尋找對策。只有真正成為群眾的身邊人,常見、常聊、常惦記,才能經得起“狗咬不咬”這個最樸素、最直觀的檢驗,也才能成為新時代鄉鎮工作最需要的幹部,成為農村群眾最歡迎的幹部。(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