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並不是貿易上的,而是以貿易為藉口的“軍事行為”。美國的觀點形成於1994年10月,克林頓總統在洛杉磯會上交給國會的會議文件,後來該文件得到美國國會的正式批准。此次會議謹慎地平衡著沿海國家與其他海洋使用國家之間的第一訴求,詳細規定了軍隊與商業飛機、航船在海岸國家所轄海域及公海上或上空通行的權利。根據此次會議的精神,所有船隻飛機都可以從水面、水下或者水上通過國際航道於群島。另外會議還規定,在沿海國家專屬經濟區及大陸架上,水面航行、水上飛機及水下作業,都享有公海自由。該文件還進一步指出,諸如停泊船隻起降飛機、操作軍事裝備、情報搜集、軍事演練與考察等,都應屬於公海行為。
美國以國內政府決策文件作為南海“航行自由”國際法依據,但卻拿聯合國海洋法作為幌子。美國政府認為依據海洋法第58條,③根據這些條款,所有國家都有在他國專屬經濟區內實施軍事活動的權利,然而在擁有這種權利的同時,使用他國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應適當地顧及沿岸國家的資源,或其他權利,這是各種船舶所屬國的義務。另第58條第三款規定,其他使用他國專屬經濟區的國家,應適當地顧及所屬國的權利與義務。
美國不是《海洋法公約》的成員國,但在1988年時公佈了12海里的領海。1999年時公佈了24海里的鄰接區,並在1983年公佈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而相應美國對第58條的解釋為:“所有國家都享有航行飛越的公海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海洋其他國際合法用途,包括軍事活動,例如飛機和飛行器的錨泊、發射和降落、軍事裝置的操作、情報的搜集、監測和偵察活動、軍事演習、行動和進行軍事測繪。”④可見是美國單方面延伸了海洋法第58條,並要求其它國家認可。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是沿海國家與海域使用國家利益相互妥協的結果,沿海國家要管理與保護本國的海洋資源,而海域使用國家想確保本國在海上航行飛機過境的自由,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軍事目的的活動顯然不符合海洋法公約。但美國方面卻認為,中國對專屬經濟區內所屬權利的“延伸”,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悖逆,並認為“所有國家都可以在事先不與海域所屬國打招呼、沒有徵得所屬國同意的情況下,在該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軍事行動,這是合法的。”同時美國也加強其“延伸”的實際操作,在2000年對中國經濟專屬經濟區實施軍事偵察達四百多次,這才導致2001年美國EP3電子戰飛機與中國海軍戰鬥機在南海上空相撞。⑤中國戰鬥機近距離跟蹤美國海軍P-8海上巡邏飛機,也引起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外交風波。
美國並不是聯合國海洋法簽約國,卻以聯合國海洋法為藉口,來行使其軍事權力。特別是所藉口的第58條根本沒有涉及到軍事活動的相關規定,顯然是美國在有意“延伸”海洋法,來達到美國自己的目的。而中國限制美國軍事力量在本國專屬經濟區內活動的做法,成為中美直接衝突的一個導火索,未來中美兩國圍繞著這個問題必然還會產生衝突。這意味著南中國海可能未來還會成為中美矛盾摩擦地。
三、南海對中國的意義——大國崛起的體現
對中國而言,南中國海地區不僅是重要的安全緩衝區,而且是中國最重要的商業貿易通道,尤其是中國80%的原油進口都需要通過南海。從戰略安全的視角來看,中國在南海有四種利益:
第一,保護中國領土與經濟重心免受來自海上的攻擊;
第二,確保印度洋方向至中國沿海港口的海上原材料運輸管道通暢無阻;
第三,確保中國海上出口商品順利途經南中國海進入南亞、非洲與歐洲;
第四,通過對南中國海油氣資源的開採,使中國龐大的經濟體擺脫對脆弱的霍爾木茲海峽與麻六甲海峽通道的高度依賴。
南海問題起爆點是2012年中國從菲律賓收回黃岩島。此後隨著渚碧島、美濟島、永暑島等人工島嶼成形,弱化了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影響。美國方面認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在南中國海主權的政策、意圖、行為與能力等方面,都是有區別的。北京拒絕通過多邊談判的方式解決地區領土爭端與海上衝突,而更願意採用雙邊機制,以便對其他弱小國家產生影響。
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為被美國稱為小步快跑式。這種形式既不激起其他主權聲索國強烈的軍事反應,同時也逐步使事態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中國小步快跑方法的重點是,盡最大可能避免人民解放軍參與其中,因此在行動中,往往由中國海監船隊與大批民間漁船隊進行巡邏,同時宣佈對這個島礁及相關漁場的主權。
在中國多年努力經營下,中國對美國在南海的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才是美國所謂南海航行自由的“結點”所在。美國的目標是維持現狀,故以維繫冷戰後已形成的國際秩序為主要訴求,同時在政策上逐步加碼,達到以最低的成本來維持其在東亞的既得利益。
中國為加強在南海區域的影響,在2012年設置三沙市。三沙市把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在各項建設中認真貫徹國防需求、軍民兼顧、平戰結合,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三沙市的建立使中國在南海的常規軍備巡邏制度宣告建立,意味著中國對南海的控制大大加強,美日韓在南海的海上航路將可能被中國控制。
所以美國首次公開指責中方:“中國將三沙市升格並在爭議島礁上設置軍事設施,對於各方合作外交的努力造成反效果,同時形成區域形勢緊張等級升級的風險。”並於2013年6月提出了針對南海議題的六大政策要點:
第一,美國對於主權的爭議沒有預設立場;
第二,聲索國的主權宣示應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第三,美國在維持其利益的前提下,將持續保障南海的自由航行權,以及確保此區域自然資源的合法開發;
第四,反對各聲索國使用武力威脅的方式,達到其在南海宣示主權的目的;
第五,積極尋求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如採取第三方協調國際法仲裁等方式;
第六,爭議的化解一定要透過多邊安排,而非雙邊或者單邊可以擅自解決。
但中國並不認同美國所謂的多邊解決方式,而是採取積極拉近與東盟各鄰國關係的方式來化解矛盾。2013年10月,在出訪印尼期間,習近平主席宣佈了重要的倡議,即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根據中國的設想,這條絲綢之路,從中國起,歷經南中國海,到達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斯里蘭卡、印度後抵達非洲東部沿海,通過紅海與蘇伊士運河,再經過東地中海達到希臘,最後經陸路再回到北海港口。中國倡議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實現五個目標。第一,更新與擴建海上基礎建設。第二,提高港口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三,促進漁業,搜救,航行安全等多領域的海上合作。第四,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包括擴展經濟合作,增強跨國生產鏈等。第五,促進文化交流及人民間的關係。
2015年,中國在南海加速造島,一年就填出兩千畝的土地,實現了“小島堡壘化、大島陣地化”。赤瓜礁、永暑礁,及南薰礁造島的成功,其在地理位置和距離可以形成相互支撐的戰略防衛體系,一旦有衝突發生,這些島嶼可以馬上發揮補給支持和武力威嚇的作用。特別是永暑島飛機跑道的修成,可以接受各種航空武器的運作。這在南海的整個戰略上產生深遠意義,標誌著大陸實際上具備控制南海空域的能力。
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是美國亞太再平衡的試金石。不管美國願意不願意接受,中國已經實質上改變了南海的現狀,故美國呼籲各方遵守“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之精神,自願凍結以下三項行動:第一,各方不再奪取島礁與設立前哨站,尤其是不在挑釁其他各方於2002年南海各方行動宣言簽署前所佔據的島礁;第二,各方不改變南海的地形地貌或增加現在佔據地能力;第三、不採取單邊行動,來針對他國長久以來維護其經濟利益之行為。美國的上述主張主要針對中國,也透出美國的無奈及維持南海冷戰霸權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