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是怎麼產生的:
留法博士: 寫論文只是為了幽默一把
昨日,華商報記者電話連線了論文的作者張亞輝,他本科和研究生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專業為飛行器設計,三年前赴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攻讀博士,專業為固體力學。昨日,他向華商報記者講述了這篇論文的產生過程。
張亞輝說,在法留學吃西餐吃多了就會膩,於是他就自己學著做飯,晚飯和周末都自己做飯吃。張亞輝家在寶雞,和所有老陝一樣從小吃面長大,雖然在家裡很少擀面,但看著媽媽擀面也學了幾手。大約半年前,他開始自己擀面,剛開始和面擀面把握不好,後來經過多次練習,掌握了擀面的要領,“不敢說全法最正宗,全巴黎最正宗肯定是沒問題的。”
“我其實本意是為了幽默一把,這些科學原理本科生都懂的。”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嚴格意義上來說不算論文,只能算是一篇科普文章。
4月13日,張亞輝將這篇論文發到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截至昨日,這篇文章的點擊量已經突破十萬加。而且很多人指出了文章的一些瑕疵。
張亞輝說,雖然有的問題並非他的專業領域,他不一定能回答上來,但是能獲得這樣的關注度他很高興,這也為他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更強的動力。
張亞輝說,他並非此類論文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類似的研究,有人分析怎麼穿秋褲更利於保暖、有人研究女孩子跑步時馬尾的擺動頻率的力學原理,這種從日常題材入手,用專業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價值在於科學研究方法。他的這篇論文並沒有進行定量分析,所以嚴格來說不能算是一篇論文。
張亞輝說,這篇文章受到廣泛關注給他的一個啟發是,科研並不一定都是“衛星上天”。從某種角度來講,“有用”和“沒用”不是科學研究價值衡量的絕對標準,能通過日常的素材讓更多的人獲得科學道理,這也是科研的價值所在。
>>專家
學者介入研究 利於面條文化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