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厄齊爾風波沒有發生,德國也會出現此類事件。這只是一個開始。”在柏林社會與移民問題學者斯凡尼亞·沃爾勒看來,這是難民危機的後遺症。她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二戰後,德國也曾出現過種族歧視和移民整合問題。但那時,由於移民較少,問題不多,或者說德國政府和媒體總能成功“掩蓋”住問題。溫和派占主流,讓德國社會處於“和諧”之中。但自從上百萬難民湧入德國並引發危機後,右翼民粹主義對移民肆無忌憚地展開抨擊。而移民隊伍壯大後,也不甘受到歧視,不再忍讓,這造成德國社會“正極和負極”強烈排斥。
“自我批評,別再作秀”
談德國的移民融入問題,不得不提49歲的艾曼·馬齊克。他出生於德國西部小城亞琛,父母分別為敘利亞人和德國人。自2010年以來,他一直擔任德國最大的移民協會——德國穆斯林中央委員會主席,致力於穆斯林移民融入德國社會。厄齊爾退出國家隊風波讓馬齊克心情格外沉重,他在接受《波恩總匯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事件升級對德國國際形象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德國移民的整合過程又開了倒車。種族主義是人類的禍害,不幸到處都是。種族融合也是社會良性運轉的一塊試金石,而現在的德國社會正處在‘一堆碎片’前。”他希望德國能抓住這次“自我批評的機會”,只有這樣,德國在移民融入問題上才不會給人“作秀”之嫌。
《柏林日報》評論說:“如果德國不努力整合,那麼從默克爾到厄齊爾都是輸家,獲勝者將是埃爾多安。”斯凡尼亞·沃爾勒認為,厄齊爾事件儘管刺痛德國,但也讓德國有了討論移民話題的氛圍,讓德國社會得到新的解放。她強調說,作為移民國家,德國要讓移民真正融入,必須平等看待他們,尤其要體現在就業和政治等領域。在英國,倫敦市長是穆斯林,在法國,內閣中也有很多外來族裔。相比之下,儘管約1/5的德國人有移民背景,但目前德國內閣只有一名部長與“移民背景”沾邊——現任司法與消費者保護部部長的父親是英國人。
在德國,《環球時報》記者曾聽一些印度裔、俄羅斯裔和非洲裔抱怨,德國雖然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就業機會多,但總感覺還不是特別吸引人,甚至德國人的“很禮貌”有時給人的感受也是“遠遠的排斥”。有入德國籍二三十年的移民表示,他們幾乎沒有德國朋友。柏林華人學者鄭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應反思的是德國媒體和政客,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雙重標準就是一種種族主義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