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銀灘令人神往,岸線資源也讓人心動,而紅線十分清晰:岸線300米內堅決不建永久性建築。“銀灘是北海人民的永久財富,不能因為個別人、個別企業的眼前私利,侵害北海人民子孫後代的福利!”全市幹部大會上,市委書記王乃學的宣示剛落音,台下掌聲四起。由此,銀灘細沙依舊,附近紅樹林面積實現恢復性逐年增長。
欽州既有深水良港,也有中華白海豚。三娘灣海域,一條三墩路劃出臨港大工業與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線,也劃出欽州經濟發展的生態底線。如今,大工業與白海豚並存的畫面,已是欽州一景。
發展產業,南寧既大膽,又小心。反覆衡量,定下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三大產業。每一項選擇,環境考量都擺在前列。“都說南寧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綠色’的城市,不能因為污染產業破壞了這座‘綠城’!”南寧市市長周紅波說。
桂林把以保護漓江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堅持一本藍圖繪到底。要不要發展工業?桂林曾因此仿徨。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桂林市委書記趙樂秦看來,問題不在於要不要,而是怎麼要。遠離老城,遠離漓江,“年輕”的桂林經開區目前已吸引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多家巨頭入駐。
綠色也在回贈廣西。桂林的山水,北海的銀灘,德天的瀑布,巴馬的康養……2017年,廣西實現旅遊收入5580億元。手捧“綠金”的廣西人,正努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從保障溫飽到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掉隊
既靠大海,也有大山。但大山擋住了廣西人的腳步,也緊扼各族群眾的生計。改革開放之初,廣西有農村貧困人口2100萬,貧困發生率高達70%。
擺脫貧困,廣西行動早,1984年就成立了領導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早期主要以解決溫飽為主,此後著力點重在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短板。
2015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准抓到位,堅持精准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