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大江大河》大結局,宋運輝燃情致敬!王凱微博告白,觀眾失戀了!”“守在電視機、視頻端等候更新,我們等的是一段在父兄輩心裡還保有溫度的真實記憶。”……一部“主旋律”大劇,讓觀眾隨之心潮起伏,念念不忘。
《大江大河》自去年12月10日首播,直至1月4日首輪播出結束,25天全程占據索福瑞55城省級衛視收視的第一名,連續24天收視率破1%,東方衛視和北京衛視實現了雙台破1%,網絡播放量超50億次。不僅收視成績持續走高,口碑也不斷發酵,在7萬多人評價的豆瓣評分體系中,以8.9的高分實力斬獲“2018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稱號。
“主旋律應該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日前在滬舉行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研討會上,作為該劇制片人的侯鴻亮很開心,“《大江大河》取得的一些成績表明,一個主旋律作品的社會影響是良性的,它的整個經濟收入是良性的,也一定能鼓勵更多創作團隊、內容公司來拍攝這一類型的項目。”
1、耐心真誠記錄時代光影
《大江大河》如何讓“主旋律”真正成為“主流”,贏得觀眾,引發共鳴?作為“上海出品”的影視作品代表,《大江大河》的創作過程對當前文化精品創作和生產有何啟示?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和文藝評論家細致“解碼”。
作為上海廣播電視台重大影視劇項目辦公室重新整合後的起航之作,《大江大河》改編自阿耐小說《大江東去》,袁克平、唐堯編劇,孔笙、黃偉執導,以宋運輝(王凱飾)、雷東寶(楊爍飾)、楊巡(董子健飾)、宋運萍(童瑤飾)四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起伏為線索,生動再現從1978年至1988年,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裡,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代表們的奮鬥歷程,向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
“宋運輝將一張寫著化學式的草稿紙折成紙飛機拋向天空的那一刻,讓人想起《阿甘正傳》影片開頭隨風飄來的白色羽毛,但那又是不一樣的東西,羽毛背後是不可控制、不可預見的未來,一張草稿紙放飛的是一代人的夢想。”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坦言,“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看《大江大河》真的很有感觸。”
在尹鴻看來,打動自己的,正是這部劇蘊含的深厚的現實主義創作力量,而這也是《大江大河》能夠收獲主流受眾的青睞、被主流市場接受的力量源泉。
劇中每一集都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細節。無論是服裝、化妝、道具,包括人物為角色設計的小動作等,都竭盡所能還原人物所處的年代背景。比如王凱用皺鼻子的方式去推眼鏡,看得出他飾演的宋運輝無論身處何地,骨子裡還是當年那個農村裡走出的書生。再比如,宋運輝是家中獨子,學習又好,透過一家人吃飯時的小細節,就能看出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