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年代,在台灣,有一種勢力要極力否定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願接受中國歷史,企圖割斷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血脈相連的關係。他們視中國文學為外來文學。在這樣的氣氛下,誰聲明要堅持做一個中國作家,那簡直是負有“原罪”。
余光中說:在台灣,一位不識時務的‘中國作家’要承受兩方面的壓力,一面來自排斥中國文化、反抗中原霸權的‘文化鄉土化’;另一方面來自美國文學理論顛覆第三世界各民族傳統的‘文學國際化’。他也無奈地說過,當這樣一位中國作家來到大陸,他又被劃為台灣作家,評論他的標準也常常是思想是否進步,有無愛國精神,能不能做人民的代言人。
面對這種種壓力,余光中一方面擁抱鄉土,一方面尋根大陸,放眼世界。他認為,閉島拒陸或是坐陸凌島都是單向心靈,都是自閉自囿,都是用偏見、淺見隔絕兩岸文學心靈的活躍交流。
筆者肯認,余光中注重兩岸乃至海內外的文化交流,他不斷提倡和參與有助於光大中華文化、活躍藝術創造的交流。但他不會改變自己幾十年一以貫之的寫作立場,這就是,不唯此起彼伏的口號、主義馬首是瞻;而以中華文化為本位,歌詠大陸山河,擁抱人民大眾,弘揚中華文化。
以“中國結”為題的詩歌,余光中寫過兩首。第一首寫於初到高雄,一九八六年三月。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這結啊已經夠緊的了/我要的只是放鬆/卻不知該怎麼下手/線太多,太亂了/該怎麼去尋找線頭……兩年後,他又作《中國結》,似乎已經為“放鬆”找到“線頭”。那就是腳踏實地,親近生活其中的大地,把握當下,以此緩解永遠的鬱結,沉重的心結。這一頭是島的海岸線,曲折而纏綿,靠近心臟,那一頭是對岸的青山,臍帶隱隱,靠近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