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寧家住北京市西城區,他的孩子在上小學五年級。袁寧在孩子上一年級時就進了家委會,二年級時他擔任了家委會副主任,從三年級開始他便一直擔任家委會主任。
空閑時間多、熱心和社會資源豐富,這是袁寧眼中成為家委會成員的主要條件,“老師更傾向於學歷高、有責任心、懂教育以及曾經參加過家委會的家長”。
李旭是公司的人力總監。自成為家委會成員以來,他讓下屬幫忙做過孩子所在班級的評比海報,也為孩子班級買過洗手液和書架,跟淘寶賣家把價格“殺了又殺”,還監督學校的食堂和校服供應商。
“孩子上一年級,家長們都踴躍地爭取做家委的機會。班裡有31個學生,有10多名家長參與了競選,最終選出5名家長。”李旭是其中之一,他回憶自己當時上台發表競選演講時自信滿滿,“愛心熱心責任心說出來,能力資源亮出來。競選時,全職太太有時間優勢,幼兒園就做過家委的有經驗優勢,兒童心理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具備專業優勢”。
李旭把自己競選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平日累積的組織管理能力,後來他又升級進入校家委會。他認為校家委的實力更強,能從中學習,“家長的履歷與能力,過去由老師通過家訪或面談了解,現在慢慢公開透明化了。家委會是建立連接的一種比較妙的方式。家委會這種連接是一種通道,讓你和老師、校長有機會保持暢通對話。通道又是雙刃劍,可以相互制約,有機會發生博弈”。
在采訪中,不少受訪家長透露,公開選舉家委的仍是少數。多數情況下,家長通過綫上或綫下的毛遂自薦,最後由班主任來定誰成為家委。
家委會頻生事端 職權範圍應明確
進入家委會固然能搭建一座家長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但同樣也存在不少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