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這個誕生過中國第一個環保模範城,也遭遇過“太湖之痛”的經濟大省,如何應對生態環境的嚴峻挑戰?
2016年底,一場名為“263”專項行動的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打響。江蘇把補齊生態短板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促進全省環境質量盡快明顯好轉。
向“最痛處”亮劍,向“最難處”攻堅。2018年,江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全年壓減鋼鐵產能80萬噸、水泥產能210萬噸、平板玻璃660萬重量箱,關閉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亂污”規上企業3600多家,關停低端落後化工企業1200多家。
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再是“掛在墻上的口號”,而是幹部認同、發展遵循、群眾可感的生動實踐。
“以前那叫一個臟,到處是煤灰,上午穿白襯衣,中午就成了灰襯衣,晚上就是黑襯衣了。”徐州市賈汪區青山泉鎮馬莊村村民夏桂美說,經過多年綜合治理,空氣清新了,水也乾淨了。由潘安塌陷區轉變而來的潘安湖濕地總面積達10平方公里,水質達到三類水標準,湖光秀麗,遊客紛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部江蘇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也是蘇南帶動蘇北加快發展的歷史。
道路成網,小區成片,高標準廠房一眼望不到頭……地處蘇北腹地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蘇州不僅給我們輸送大項目,還帶來了園區管理的寶貴經驗。”園區黨工委書記馮建林說,園區以占宿遷0.16%的土地,創造了全市近4%的GDP和財政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