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福佬人”支持台獨比例高?安拴虎解讀
http://www.CRNTT.com   2019-04-23 00:16:26


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編輯出版學研究所副所長安拴虎(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 張爽)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編輯出版學研究所副所長安拴虎在“兩岸融合視野下台灣史論壇”上發表觀點稱,近二三十年來,台灣所謂“福佬人”支持“台獨”的比例是其他族群所無法比擬的。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對於歷史事實的失憶乃至曲解則是出於對“台獨”立場的偏執。他們製造對閩南原鄉以及大陸母體的失憶,製造新的歷史記憶,將一整套“台獨史觀”訴諸歷史教育,意在割斷台灣與大陸母體的歷史聯繫,建構所謂台灣“國族認同”。

  安栓虎表示,在台灣,一種現象受到關注,就是近二三十年來,所謂“福佬人”支持“台獨”的比例是其他族群所無法比擬的,似乎“統獨”立場與族群身份的確有某種關聯。而另一方面,閩南文化對福佬人的模塑,與其閩南原鄉相比,無論在血緣上還是在語言、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感表達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宗教信仰、節日習俗等方面,難分彼此。可以想象,拋開個人經濟因素,一個台灣福佬人在閩南地區生活絕對比北方大陸人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要自如、心安得多,文化的親近感也更容易發生。

  安栓虎說,台灣社會尤其是台灣中南部鄉村社會的“中國味”是每一個到過那裡的遊客所無法忘懷的,甚至有人感慨地說:“看完台灣傳統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不可否認,台灣社會保留了非常地道的中國傳統,特別是閩南文化傳統。然而,傳承了“原汁原味”中國傳統的“福佬人”在面對“大陸母體”時很多人選擇的不是擁抱而是疏離。固有文化身份與身份認同之間的落差之大令人吃驚且難以捉摸。

  “一般而言,移民的後代對於原鄉的印象與感情,或曰故鄉意識,隨著時光的流逝會漸漸褪色,與原鄉的精神聯繫會漸所遞減。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安栓虎表示,歷經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隨後60多年的兩岸隔絕對峙,不僅影響了台灣人的歷史記憶,也衝淡了他們對大陸的感情聯繫和身份認認同。

  安栓虎認為,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對於歷史事實的失憶乃至曲解則是出於對“台獨”立場的偏執。他們製造對閩南原鄉以及大陸母體的失憶,製造新的歷史記憶,將一整套“台獨史觀”訴諸歷史教育,意在割斷台灣與大陸母體的歷史聯繫,建構所謂台灣“國族認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重構過去,滿足當今的精神需要”是他們的口號,正如台灣學者王明珂所言,“台灣近年來對中國的逐漸失憶,以及重塑本土歷史記憶的風氣相當明顯”,“歷史失憶與重建歷史記憶成為台灣人試圖脫離中國、建立本土認同的工具。” 多年來,“台獨史觀”指導下的歷史記憶重建大規模鋪排開來,造成極壞的影響。

  安栓虎指出,閩南文化和台灣文化一脈相承,具有高度繼承性和相似性,同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閩南文化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是促進兩岸文化認同與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通過持久的文化交流,傳統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就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影響所及,台灣人沉睡的祖根意識、中華意識、中國意識終會被喚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