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6日電/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財政政策在支持抗擊疫情以及支持疫後恢復方面應該各有側重,綜合施策。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劉學智文章分析,首先,在應對疫情衝擊的當下,加大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的政策效果要好於減稅。
在疫情的衝擊下,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現金流問題,急需“輸血”。減稅並不能增加企業現金流,只是減少企業支出或降低其成本,難以達到“救命”的目的。應該通過退稅、直接補貼和加大轉移支付等財政定向幫扶,支持企業盡快恢復現金流,以避免企業因為現金流斷裂而陷入經營困難,防止企業集中倒閉、失業潮及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問題。因此,應對疫情對企業和低收入群體的衝擊,增加支出的財政政策效果要好於減稅。
建議,財政應該更多地通過擴大支出來應對疫情衝擊,通過財政補貼、直接退稅、財政專項資金等,對疫情防控主體給予財政支持。一是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給予財政支持,主要措施包括退還增值稅、進口物資關稅、消費稅等,支持企業購置防疫設備、生產防疫物資等。二是對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人員給予財政支持,包括醫護人員、保潔人員、安保人員以及各行各業參與抗疫情工作的人員,給予補助和獎金,免費購置防疫物資。三是對抗擊疫情的重大項目給予財政支持,財政資金應向更多類似的抗疫情項目給予專款支持。四是對受災群眾給予財政支持,設立疫情防治基金,主要用於城鄉居民肺炎患者免費檢測和治療。
其次,疫後恢復時期,則更多要利用減稅、減少管制以鼓勵投資等措施來支持企業擴大投資,提升有效需求。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財政政策將從應對疫情逐步轉向穩增長發力,加大對疫後經濟恢復的支持力度。在財政收入側加大減稅力度,在財政支出側加大擴需求力度,一方面積極支持企業復工複產,另一方面積極擴大消費、投資等有效需求。
一是採取減稅降費和定向補貼支持企業復工複產,促進供給恢復。重點支持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生產行業,盡快促進疫情過後的生產恢復。設立1-2年保護期,降低中小企業各項稅費,允許企業設備購置費稅前抵扣。對企業災後重建購置設備,全額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在所得稅前扣除。對疫情影響較大的一些中小型企業、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微觀主體,建議通過定向減稅、發放補貼等方式進行救助支持。
二是財政政策積極擴大消費和投資,促進有效需求增長。消費是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領域,餐飲、旅遊、住宿、運輸、文體娛樂等與消費緊密相關,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這些領域企業的減稅降費力度,對部分重點企業提供財政貼息和補貼。為了緩解疫情對需求的衝擊,需要財政政策擴大有效投資需求,加強市政工程、農業農村設施、5G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了推動結構升級,重點加大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支持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支持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
此外,為了促進市場活力的恢復,在確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政府需要減少管制措施。不但逐漸取消全國範圍內的隔離措施和交通限行措施,而且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發揮市場內生性的作用,促進增長和就業。
其三,從更長時期來看,財政要通過加大在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和公共領域的投資來提升社會以及民眾抵禦風險的能力。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財政支出結構也應該相應調整。在經濟發展初期,財政資金更多地投向基建等投資領域,以投資需求帶動第二產業快速發展,有助於拉動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已經從第二產業轉移到第三產業,繼續依靠財政拉動投資的邊際效用已經下降。這時,應該更多地向民生和公共領域傾斜,不但起到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作用,而且促進社會服務體系改善,為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以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和保障性住房四項基本民生性支出計算,日本和美國這四項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超過60%,北歐國家更高。而中國這四項基礎民生投入比重只有近35%,明顯偏低。如果中國財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民生等基礎領域,特別是加強對低收入人群的保障,那麼他們在面臨類似疫情這樣的突發性事件時承受的風險將小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