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表示,我國電子支付的“主動脈”是商業銀行,“毛細血管”是非銀行支付機構。數字人民幣針對零售支付,在目標用戶和場景上與非銀行支付機構有很多重合,將為目前的電子支付系統提供更多冗餘性。數字人民幣的法償特征,有助於打破零售支付壁壘和市場分割,避免市場扭曲,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礎貨幣。
那麼數字人民幣與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式之間是否會存在較強的替代關係?鄒傳偉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二者之間既存在競爭和替代關係,也存在合作共存關係。他表示,在零售支付領域,數字人民幣將占有原屬於非銀行支付機構的一部分市場份額。與此同時,非銀行支付機構和數字人民幣各有其適合的場景和用戶。數字人民幣在隱私保護、安全性、信用基礎等方面更勝一籌。但數字人民幣要真正推廣開來,離不開非銀行支付機構對用戶移動支付習慣的培養、對零售支付場景的滲透以及建立的線上線下收單體系。比如,可以考慮讓用戶使用數字人民幣向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賬戶充值。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則表示,第三方支付如此便捷的當下,現金使用的絕對規模仍然較大,充分說明數字化的法幣推廣可以填補市場空白,而並非一定是搶占第三方支付機構市場;而數字經濟時代公眾對於個人信息隱私的日益重視也為央行數字貨幣的增量市場提供了保障。“流通環節調動市場力量,推動數字人民幣與支付場景的結合,在這塊,產業資本有大量介入機會。數字人民幣的推廣將是充分調動市場力量的創新實踐。”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