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一大早,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嬌和施康就走出寨子,到山上去唱段山歌,錄成視頻發到網上。她們都是去年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專門在新媒體平台上做本村特產推廣。而在古丈縣的苗寨翁草村的花海芳香中,90後村民石澤輝和石楊虎也忙碌起來,為接待來村裡的遊客做著準備工作。之前,二人都在廣東打工。
這樣的年輕人,在每一個昔日的貧困村幾乎都能遇到幾位。去年以來,筆者在湖南農村調研時發現,年輕人越來越多,村裡越來越熱鬧了。青春的蓬勃朝氣,正在讓農村煥發新的活力。
曾經一段時間,一些鄉村靠天吃飯,無產業無門路,年輕人只好外出打工。有的地方,村民即便靠外出打工賺了錢,把房子修得不錯,但由於沒產業,留不住年輕人,村裡仍是留守的兒童、婦女和老人多,久而久之,村子也逐漸變得“空心”。
一般來說,農村脫貧有兩條路,一是外出打工,二是在本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而產業發展對農村的帶動,猶勝於外出務工。產業發展的過程,必然帶來資金、技術等各種要素的下鄉。有了產業,才能吸引來人才;有了人才,產業就更加興旺。這樣的相互促進,不僅讓農民告別貧困,也為農村積蓄發展動力。
像翁草村,曾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840人,貧困人口317人。沒有產業,村民只好外出打工,村裡前些年很難看到年輕人。2018年,村裡建起了茶園,社會的關注又讓深山苗寨之美被挖掘出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茶旅融合的產業激活了這個山村,兩年時間,村裡回來了20多個年輕人。夜晚有了篝火與年輕人的笑聲,孩子們也多了些笑臉少了些思念,村民感慨:煙火氣濃了,人氣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