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包頭市黃河大街上的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簡稱“包頭稀交所”),是國內稀土“明碼標價”的交易所。
記者在這裡看到,大屏幕上實時滾動著各種稀土產品的交易量和價格,展現著稀土系列指數和價格走勢。
包頭稀交所董事長李振宏頗為感慨地說,國內稀土企業交易絕大部分通過雙方協商交易完成,真實成交價格就像“袖筒裡掰手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負責人坦言,公司一直採用傳統貿易方式,稀土定價由公司領導內部開會決定,“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六大稀土集團及下屬企業,在銷售環節仍各自為戰,貿易方式傳統,成交價格不透明,行業內部競爭混亂。
“國外都是大買家,而我們是上百家企業分散對外銷售,國外買家在低價時大量買進,價格上漲時則停止採購、使用庫存,逼著國內企業競相降價出售。”李振宏說。
“黑稀土”交易是稀土市場另一亂象。儘管近幾年,國家持續整治打擊“黑稀土”,但假借廢料回收、進口稀土名義盜采偷賣的“黑稀土”仍屢禁不止。
2019年全國稀土開採量配額控制在13.2萬噸,但實際產量大大超出。據業內估計,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稀土中,來源不明、生產指令性計劃外的“黑稀土”,已經超過一半以上,導致供過於求,加劇稀土低價外銷現象。
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六大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也明顯下降。其中,北方稀土集團的銷售毛利率,從2011年最高72.8%,下降到2019年的10%左右。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擁有稀土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地位,但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稀土定價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