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米振宏說,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自殺率是十萬分之七,日本是十萬分之十四,中國是十萬分之一至三。張馳認為:“我國高校除了心理咨詢中心會做科普、講座、培訓以外,輔導員也會對學生主動幫助、主動關心,這種機制能起到預防和保護的作用。心理問題就是要早發現、早評估、早治療。”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其中要求,加大對重點人群如青少年的干預力度,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米振宏認為,抑鬱症篩查很有必要,“像有些抑鬱症很難通過觀察來判定,所以依靠抑鬱量表的篩查是很重要的。但光靠量表也不行,還要通過咨詢師一對一面談,排除假陽性。有的學生雖然量表上得分高,但實際上並沒有問題。”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要注意,”張馳說,“第一,學校有沒有資質來進行抑鬱症篩查,在保護學生的前提下,如何去做好篩查服務還需要具體的落實措施;其次,最核心的是篩查之後必須要有應對方式,如何在生命權、知情權和保密性之間做出平衡,如何給學生做下一步的治療,這些都需要再做細節化的研討。”
用好醫教結合,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需要全員育人模式
今年疫情期間,青島大學心理咨詢服務團隊輪流24小時在線值守。一天晚上,一位同學留言說家人不關心自己,每天晚上都失眠,覺得生活毫無意義,“還不如早點死去”,當天咨詢師看到後立即與這位學生聯繫,進行危機干預,並持續跟進,為學生解開心結。之後,這個學生再次留言說:“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和別人討論我的痛苦,我感覺有一束光照進了我內心的那片黑,感謝老師。”
米振宏說:“每個人生命可能都伴有創傷,分享和陪伴,會讓人感受到溫暖,更會讓人獲得力量。當學生遇到困擾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去尋求幫助,是很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