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電/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一時間,“需求側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字面上不難理解,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分別對應著社會經濟循環的起點和終點,二者發力點雖不相同,但也不是被完全割裂的兩部分。現實中,它們往往相互交織又互為影響,繼而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運行效能產生影響。
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家耳熟能詳。自2015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將其作為工作主線,在去杠杆、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持續發力,不僅促進了宏觀經濟在合理區間穩健運行,還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不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持續推進的同時,也讓一些結構性、體制性的深層次問題得到充分暴露,特別是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差距有所擴大的態勢值得關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8%,如果按當前消費增速測算,全年消費增速轉正的目標已很難實現。在出口規模與增速創新高、投資恢復正增長、工業利潤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即便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客觀原因,但消費表現不盡人意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推動需求側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看,需求側改革還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堅持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這一目標,就要盡快建立起完備的內需體系,進一步發揮好消費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性作用。
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通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不同,需求側改革主要通過擴大內需來實現。傳統的擴大內需主要依賴於基建、房地產等投資,需求側改革意味著擴大內需的重心將從依靠傳統投資轉向更具潛力的消費驅動,從而推動國內需求結構均衡優化。
需求側改革要著力提振消費信心和意願。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消費對於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不過,在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消費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近年來新型消費發展態勢良好,但在擴大新型消費過程中仍存有不少堵點痛點難點,亟需通過需求側改革來加以解決。
需求側改革要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消費能力,要從擴大就業、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入手,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同時,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進一步激發起農村消費這一極具潛力的增長極。
需求側改革還要在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上下功夫。近年來,我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積極推動這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保護居民消費權益和消費信心;另一方面要著力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通過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住新型消費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當然,需求側改革不僅僅是需求側的問題,也要在供給側一端持續發力。目前,在我國經濟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中,既有優質供給、有效供給不足的短板,也有供需之間結構性錯配的矛盾,只有通過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才能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真正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