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並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和安排。這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超凡文章表示,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完善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和務實舉措。
產教融合是一種創新形態,能夠突破教育與產業之間的藩籬,貫通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之間的聯繫,可以有效集聚各方創新要素,有效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實效,助力科技自立自強,進而更加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
現實地看,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以及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但產業和教育仍呈現出各自為營的態勢,產教之間缺乏良性互動,融合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側不同程度地存在“兩張皮”現象。這些問題都對提升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制約,亟需以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優化資源配置,激發創新動能,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創新的源頭活水。
以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創新質量
文章認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要強調自主創新的能力,又要強調創新質量的提升。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現實重大需求為牽引,以深化產教融合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強化各類創新要素集成、融合、聚變,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突破。
一方面,要提升高校的創新能力。高校要抓住國家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契機,統籌推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支持建設對接區域傳統優勢產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學科,強化高校創新能力發展的導向性,推動高校創新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緊密對接,構建高校與產業、行業、企業多元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原始創新、基礎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要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產教融合相關優惠政策,積極參與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為高校提供科研創新的課題源頭和要素支持,努力把高校科研資源轉化為企業技術創新的良田沃土。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要服務國家、放眼長遠,聯合高校加快攻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努力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同時,還要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引導高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組建產教融合聯盟,共建產教融合科技園區、眾創空間、中試基地,搭建促進產教供需信息對接等服務平台,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一體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和產業化,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移和產業化的完整鏈條,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供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