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論壇:拜登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21-02-28 00:12:49


 
  拜登展現妥協 對華戰略將往後拖延

  戰略上採取和緩,一方面是降低壓力,另外一方面是重整隊伍。為什麼這樣講?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知道,其實拜登的額頭上寫了兩個字就是妥協。他之所以可以在民主黨黨內初選勝出,就是很多人跟他妥協的結果,也是他自己妥協的結果,就是說大家不再爭吵下去,為了另外一個目標就產生一個妥協。這些妥協有它的好處,它有一定的包容力;也有它的壞處,就是拜登並沒有去除掉反對意見,或者與其意見不同人的意志並沒有改變,像Bernie Sanders(伯尼·桑德斯)、Elizabeth Warren(伊莉莎白·沃倫),這些人定型式的一些內政觀點,必然會強迫拜登在執政以後繼續妥協。

  第二個妥協是他的“內閣”任命。從他的“內閣”任命我們可以看出來,所有媒體原來構想的“明星隊”沒有出現。為什麼?因為他妥協。他必須要考慮到族裔,必須要考慮到gender(性別),必須要考慮到不同的支持陣營比較喜歡哪一位,可以說拜登的整個執政團隊永遠不會形成他自己最想要的 team(團隊),他衹能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中間來選擇他的主要團隊,這就導致未來政策上會有更多的妥協,講好聽一點是協調。

  基於這些,如果我們把它反射到對中的看法觀察,我覺得也是妥協兩個字。也就是說美國不會改變,拜登還有他主要的幕僚群都不會改變跟中國大陸競爭的基本理念,對中國的焦慮繼續存在,跟中國競爭到底的決心繼續存在,但是這個決心絕對不是因為他們被特朗普教育了。特朗普開始進行關稅戰的同時,Kurt Campbell(庫特·坎貝爾)發表在2018年3-4月號的Foreign Affairs上的那篇文章已經出現了,幾乎跟關稅戰同步——我的這個角度也許有偏差,大家再指教——把奧巴馬時期的外交政策團隊過去四年或過去兩年,在Foreign Affairs或其他場域所講的東西拿出來看一遍的話,我們會發覺其實對中國放棄幻象,準備鬥爭的思想準備,民主黨並不慢於共和黨。從這一點我推斷,美國精英集體焦慮,看Graham Allison(格雷厄姆·艾利森)等這些大咖學者,我看不出來他們是共和黨,他們基本上藍軍偏多,就是民主黨,而且那些真正覺醒的也是老白男,他們並不是紅色的共和黨的老白男,而是建制派的老白男。既然他們有思想準備,有意識上的覺醒,我認為妥協的背後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放棄追求拉大跟中國大陸的差距,也不會對中國大陸做過多讓步;但是在形式作風上面,他們不得不跟中國接觸。接觸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減緩壓力,另外一個是探索對方的短板,沒有接觸就不知道對方的缺點。Covid-19(新冠疫情)讓很多溝通受到限制,也使得各方更好地隱藏自己的短板跟缺失,因為摸底不容易了。

  其次我要講的是拜登對中國的政策。到目前為止我感覺中國在拜登的心目中是長遠的威脅,但不是眼前的問題。眼前的問題是伊朗,眼前的問題是歐洲。拜登在沒有把握弄清楚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站什麼樣的位置,站什麼樣的隊伍之前,就直接處理對中政策,其實就變成特朗普了。所以依照拜登的妥協性格、接觸原則,我覺得他在現階段會把對中整體戰略往後拖延,他要先搞清楚他自己手上有哪些可以運用的資源,有哪些朋友,所以立刻出手用意識形態式的或者是強勢的快打,這種方式暫時不會出現,我講的暫時是六至八個月,並不是說兩年之內都不會處理對中問題。

  最後我要說的就是他這一段時期叫做政策檢討,policy review。Policy review其實在競選期間就開始了,所有幫他寫政見的、寫發言稿、寫民主黨政綱的這一群幕僚策士,已經開始做policy review。一旦政策檢討結束,美中就會開始接觸,而且會非常的快。接觸最重要是雙方打招呼,搞清楚彼此的優先順序。拜登最優先的是內政問題,北京最優先也是內政問題,今年有黨慶,還有“十四五”要順利上路。所以我認為這一段時間是彼此可以給對方餘裕的時間,真正的揚眉劍出鞘可能今年之內不會出現太多,拜登沒有立即出手的必要跟把握。

  張亞中:下個階段可以再討論。現在請正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